新华社记者 魏玉坤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今年前7个月经济运行情况显示,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持续显效,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但受多重因素影响,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仍需加力。 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 7月份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本土疫情多点散发,叠加高温多雨不利因素,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有所加大。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15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面对复杂局面,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时精准控制疫情传播,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举措,国民经济继续恢复。 经济主要指标保持恢复态势—— 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7%,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16%,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6%。 从累计看,1至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比1至6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比1至6月份加快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降幅比1至6月份收窄0.5个百分点。 就业物价总体稳定,生产要素保障得到加强—— 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低于全年3%左右的预期目标。 面对国际能源供给紧张,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能源保供持续加大,成效不断显现。 1至7月份,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5%、3.7%和5.4%;全社会货运量降幅比1至6月份收窄0.1个百分点;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由降转增,同比增长0.1%。 经济转型升级态势持续—— 1至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2.1%,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5.7%; 7月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2.7%和33.9%…… “生产供给继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对外贸易增势良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延续恢复态势。”付凌晖说。 经济恢复基础仍需巩固 “综合来看,7月份我国经济延续恢复态势,运行基本平稳。但是也要看到,受多重因素影响,经济恢复的势头边际放缓。”付凌晖说。 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部分经济指标同比增速有所回落,如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 “服务业生产指数回落的原因,一方面是房地产下行拉低了服务业生产指数,另一方面是部分接触型、聚集性服务业增长有所放缓。”付凌晖说,受多地疫情散发、汽车销售有所放缓等因素影响,7月份社零总额增速比上月有所放缓。 今年以来,青年人就业压力较大,失业率连续走高。付凌晖分析,7月份正值毕业季,大量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推高了青年人失业率。同时,企业受疫情冲击,生产经营困难,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 “从下阶段来看,推动经济持续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仍然面临着不少风险和挑战。”付凌晖表示,从国际看,全球疫情蔓延,产业链供应链不畅,地缘政治冲突外溢影响持续,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从国内看,经济目前处在恢复进程中,市场需求的制约作用还是比较大,企业经营的困难还比较多,经济回升的基础还有待巩固。 抓住经济恢复关键期 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7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下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住经济恢复关键期,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稳就业稳物价,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付凌晖说。 付凌晖表示,下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针对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压力依然存在,要积极助企纾困,扩大就业岗位,加强对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针对服务业恢复势头有所放缓,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服务业企业加快转型;针对企业产成品库存增加、资金周转紧张,要发挥专项债作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相关制造业投资增长,落实好各项减税助企纾困政策,夯实工业生产恢复基础。 “在一系列防住疫情、稳住经济、保障发展安全的政策措施作用下,经济有望恢复向好,运行在合理区间。”付凌晖说。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 (上接一版) 一度被风沙侵蚀的黑河、石羊河下游干涸多年的居延海和青土湖重现生机,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加,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全省沙化土地已形成面积在减少、沙化程度在减轻的“双减”态势。 增绿色 厚植陇原生态底色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 担好上游责任,展示上游作为。对于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的甘肃而言,践行“两山”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 近年来,甘肃全面落实林长制,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创新举措,持续不断护绿、增绿、用绿、活绿,用实际行动推动林长制工作落地生效,探索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全省林草系统按照整山系整流域统一规划、逐步延伸推进的思路,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项目,科学有序推进国土绿化,各地也在实践中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生态建设模式: 庆阳市提出“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启动“一村万树”工程,让千里旱塬披上绿装; 甘南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种草木、修河堤、治鼠患,黄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张掖市提出“一园四带”建设,推动落地全省首笔国家储备林项目政策性贷款,为全省林业草原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创新提供经验; 天水市坚持集中连片整流域布局,坚持工程造林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积极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向纵深发展…… 栽下一片树,留得百年绿。 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不仅为甘肃生态保护指明方向,也为各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力。 福州市在对口帮扶工作中,参照长汀县在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总结出的“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长汀经验”,帮扶定西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安定区南山培育起万亩“福州林”,让陇中山区由黄到绿、由绿到富。 160多万株各类苗木“染”绿了这片原本光秃秃的大山,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去年4月,青岛胶州与定西通渭对口协作,启动实施青岛生态林项目,吸纳劳务用工1.5万人次,惠及农户229户,带动当地群众育苗、选聘公益性生态护林员,让群众在植绿护绿中稳定增收。 脱贫摘帽后,庄浪县依托优质梯田,在产业帮扶上持续加力,确定苹果为县域首位富民产业,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苹果良种苗木,推广有机苹果生产技术,创建梯田生态有机苹果示范基地,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65万亩。山村里建起的果业合作社,不仅把庄浪苹果销往广东等地的大宗市场,甚至通过口岸做起了出口生意。 陇南市武都区坚持油橄榄基地建设与发展私有经济林、荒山荒坡治理与退耕还林、规模栽植与低产园改造、良种育苗与科技研发相结合,推进油橄榄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同时突出生态效益,油橄榄不仅为大山披绿,还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 开新局 探索绿色发展多元途径 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甘肃最为丰富、最有效益的生产力,也是甘肃最大的发展优势与竞争优势。 “烈日炎炎,趁周末带家人一起来感受一下扎尕那的清凉吧。”迭部县丰迭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磊身着民族服饰,对着镜头认真推介家乡的风景。 位于甘南州迭部县的扎尕那,拥有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和丰富完整的动植物资源体系。森林、石林、古冰川遗址、民俗村寨和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融为一体,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慕名前往。 近年来,迭部县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厚植绿色发展底色,着力构建“一体两翼”旅游发展大格局,高标准集中打造扎尕那景区,当地旅游产业呈现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扎尕那先后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1年,迭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39.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08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助推迭部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强县域行动后,迭部县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成立丰迭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整合全县生态旅游资源,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生态发展路径。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杨磊说,扎尕那景区的发展,不仅带动扎尕那村全村225户群众依靠绿水青山增收致富,更让迭部干部群众坚定了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决心。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绵绵乡愁。在甘肃巩固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生态资源成为许多地方打造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靠山”。 陇南市武都区琵琶镇的张坝古村,对搬迁闲置的古村落进行保护性修复和活态开发利用,依托绝美的生态环境挖掘古村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不仅解决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空置村落自然衰败带来的影响,更让一个延续千年的古村落成为集中展示陇南传统农耕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秉承绿色使命,实践绿色发展。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未来五年,甘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融入生产生活全过程,继续坚持“四水四定”原则,争取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 随着“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甘肃不断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完善多元化、市场化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进入新发展阶段,甘肃各地干部群众更清楚地意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甘肃儿女对陇原大地许下铮铮誓言。展望未来,干部群众携手同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正在为把陇原大地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