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奋力书写甘南绿色发展“新答卷”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2年08月19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张继元


  玛曲阿万仓湿地
  记者 张继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甘肃,对甘肃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化脱贫攻坚,加快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甘南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了干事创业不松劲、作风建设不松懈、改革发展不停步的良好局面。
  十年间,甘南州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广袤大地为纸、以拼搏奋斗为笔,精心描绘生态文明“工笔画”,奋力书写绿色发展“新答卷”。
  这十年,是甘南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是优势产业蓬勃兴起,老百姓增收最快的十年,是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强的十年……
绿是底色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中听取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在甘南,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发展最动人的底色。甘南州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州之本,启动了打造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的“五无甘南”以及“十有家园”创建行动,持续放大“环境革命”品牌效应。全域治理、系统修复,污染防治全面加强,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屏障。
  卓玛加布是玛曲县欧拉乡牧民,说起草原,卓玛加布满含深情:“作为草原的儿子,我的想法很简单,从未想过索取回报,只希望牧民生活的草原环境不再沙化,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近年来,甘南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取得新成效,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治理统筹推进,河湖长、林长、田长等制度全面落实,实施了玛曲黄河水源涵养区和碌曲尕海、黄河首曲湿地等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及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24.57%,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97%。
  纵深推进环境革命,乡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有机肥替代化肥全面推开,“白色污染”问题有效解决,国家明令禁止的化学农药彻底退出甘南农牧村。村庄清洁行动、乡村治理和党建扶贫“舟曲模式”在全省全国推广,卓尼县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迭部、卓尼、玛曲三县被评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补偿综合试点县”,合作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甘南州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兴是亮色
  十年间,州委州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扣目标标准,贯彻精准方略,上山下乡抓脱贫、敢死拼命奔小康,贫困县市全部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贫困发生率降为零,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
  2021年起,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甘南的乡村万象更新。
  佐盖曼玛镇副镇长任君红说,2015年起,俄合拉村在村外建设养殖圈舍,改变了人畜混居的养殖方式。2018年,佐盖曼玛镇整体脱贫,俄合拉村甩掉“贫困帽”。2022年,旅游业收入已占村民收入的四成左右,每户每年最多可增收3至4万元。俄合拉村从一个以畜牧业、种植业为主的传统藏族村落,变成了吸引游客打卡的“网红地”。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引领农牧村大发展,截至2021年底,甘南州累计建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小康村1903个,生态效应、发展效应、富民效应、稳定效应、示范效应持续释放,被国务院列为改革开放40周年典型案例向全国宣传推广。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