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韦德占 民安,重在粮安。青稞作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种植历史悠久、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更是酿造工业、饲料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如今,这个在青藏高原上有着3500年种植历史的农作物,正在甘南焕发着新的光彩。 良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技术集成示范持续加大、绿色有机生产更加规范、产业体系加速完善……甘南州正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结合“五无甘南”创建行动,全力打通“全域无公害”中梗阻,创建立足甘南、面向全省、走向高端的青稞绿色有机大品牌,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甘南力量”,甘南州青稞产业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越发明晰。 强农固本良种先行 “现在是成熟期的关键时节,抽杂去劣工作要抓紧进行,根据青稞的株高、形态、穗芒等特点识别杂株,然后连根除掉,否则会影响种子纯度……”8月10日,甘南州科技局局长陈丽娟带领甘南州农科所、甘南州农技站、甘南州种子站等单位技术人员,来到卓尼县喀尔钦镇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开展现场技术指导,提高种子生产质量。 为有力推动甘南青稞增产,保障粮食安全,从1976年开始,甘南州围绕青稞增产关键技术问题,选育了甘青系列1-11号、黄青1号、黄青2号、康青3号共14个高产优质品种。 “在全国总共定名的10个品种中,甘南就占了8个,育种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陈丽娟说。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甘南州七代农业科技人员近半个世纪来坚守初心、执着攻关的结果。 育种,无疑是一项枯燥艰苦的工作,在农业科技人员看来,这还是一项风险回报严重不成正比的选择。陈丽娟告诉记者,从熟悉材料、选材料、杂交、选育、稳定性状、多点多年试验比较最后到报审、推广,育出一个好品种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很多人辛苦几十年,也未必能搞成一个。然而,从事育种科研近半个世纪,甘南州七代育种人矢志不渝。 初秋,天高云淡,广袤的青藏高原静谧而深邃。在位于碌曲县双岔镇的良种繁育基地,51岁的甘南州农科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梅金,拿着一株果实累累的青稞穗认真数着穗粒数进行踏田估产,记者看到,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数据与观察结果。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