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传好脱贫攻坚接力棒 力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2年08月2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上接一版)
  全州181个扶贫车间吸纳以建档立卡对象为重点的农牧村劳动力6397人,“小车间”逐渐变成贫困群众就业创业的“大平台”。开发乡村护林员、水管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2.66万个,每个岗位每年获得报酬补助6000元—30000元,成为受益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支撑。全州生态护林员突破1万名,惠及1万多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累计落实到位工资报酬达3亿多元。让众多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务工水平,增加收入。“十三五”期间,全州累计实现劳务输转61.82万人次。
  临潭县西正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地吸纳店子乡和周边乡镇3063人就业,像这样的扶贫车间甘南州共有62个,有效解决了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时家里老人孩子无人照管的问题,让不少就业边缘人变身产业工人。
  甘南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扎实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和巩固提升专项行动,全面补齐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等重点领域短板弱项。全州农牧村安全饮水达标率100%;通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危改”项目实施,全面消除了农牧村危旧房;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各级各类学校达到806所,积极落实包吃、包住、包学费“三包”政策,全州落实各类教育保障资金20.57亿元,15年免费教育基本实现,全面推进“控辍保学”,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11%;全州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成,率先在全省出台基本医疗保障州级统筹方案和配套办法,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互联互通机制,建档立卡户慢性病患者签约服务率达到100%。参保、资助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舟曲县峰迭镇吾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海山因患胃部肿瘤,在兰州住院治疗花费近12万元,出院时通过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报销90%,说起看病经历,他感慨万千。
  甘南围绕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方面开展各项工作,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最急需的现实困难问题。经过几年的投资和建设,住房、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全面强化和改善。
让甘南成为各族群众的幸福家园
  从山大沟深、地质灾害频发的舟曲山区,到环境艰苦、居住分散的游牧草原,甘南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入手,在精准施策上“开药方”、“拔穷根”、补短板,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群众与全国一道迈入小康。
  基础设施和易地搬迁工作是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基础和环节。甘南州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两大安居扶贫工程建设,贫困群众不但实现了住有所居的梦想,而且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崭新生活。
  “十三五”以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后续产业扶持、公共服务配套、转产转岗就业,全州45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实窘境,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的目标。同时,9.98万户贫困户通过拆除重建、修缮加固和生态文明小康村“改房”项目建设,全面消除了农牧村危房和榻板房,农牧村住房实现了由土坯房、榻板房向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的转变升级,贫困群众的住房面积和建设质量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彻底改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努力实现了“城乡融合、设施配套、资源共享、旅游发展”的扶贫攻坚新路子,打好了脱贫攻坚“首战”。
  安置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搬迁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同时,对搬迁群众进行产业培训,有发展产业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全部解决产业就业问题,注重扶贫先扶志,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促进了搬迁群众思想观念转变,摒弃了“等、靠、要”思想,树立了自力更生、开放发展意识,解决了“新村如何管”的问题。
  甘南州对各县市计划安置点逐个进行现场勘查、评审、批复,科学选址、规范搬迁,解决了“搬到哪里去、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的问题。坚持搬迁与产业培育同步谋划,着力围绕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特”“龙头企业+农户+基地+合作社”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紧密结合精准扶贫,大力实施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旅游脱贫、光伏脱贫等脱贫攻坚工程,对搬迁群众逐户建立产业就业台账档案,紧扣“一户一策”,落实各项产业就业扶持政策,帮助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州发改委分三年度批复建设碌曲县拉仁关乡玛日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搬迁后,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农牧民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玛日村66户建档立卡户中64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摘帽。 
  我州紧盯“摘帽”这一节点,统筹协调、督促推进,较好完成了基础设施和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扫尾工作,为我州与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保障。
不忘初心,向着新的目标继续出发
  夏日风暖,万物并秀,绿意一路自南向北延展开来。青山绿水间,甘南处处跃动着活力,在努力打造“五无甘南”、着力创建“十有家园”,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进程中,步履铿锵,大步向前。
  州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新时代“三农”工作在甘南破茧成蝶、大放异彩。
  近年来,甘南州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突出打造宜居乡村、筑牢振兴根基、共建和谐家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农牧村面貌焕发新颜,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出合作市一路向南,草原深处勒秀镇麻木索那村田园木屋、休闲广场、藏式民宿、观景栈道,在青山绿水间,尽显秀美。
  近年来,勒秀镇抢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机遇,以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为契机,立足“恬美勒秀?生态羚南”功能定位,全力打造“生态党建”品牌,坚持特色农业、现代牧业、草原文化、乡村旅游、环境整治“五位一体”整体谋划,因村因地制宜,规划布局了产能带动、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三大功能区,通过生态文明小康村、旅游专业村等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村庄变景点、群众变老板、资源变资产。
  我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加快建设美丽家园中大力提升小康成色。积极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截至目前,累计投资167.3亿元,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903个,覆盖全州64%的自然村。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成为全国涉藏州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被作为甘肃省改革开放40周年成功典型在全国宣传推广。
  耕作、放牧、打零工,这是藏族小伙桑吉以前的生活日常。在全州积极创建“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州”、打造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推动下,合作市佐盖曼玛镇俄合拉村被确定为甘南州旅游标杆村规划建设后,桑吉把自家改造为高端民宿,发展起旅游业。
  “俄合拉全域旅游标杆村于2021年正式开业运营,当年年底,全村34户196人得到了第一笔分红,累计分红35万元,其中村集体分红5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更尕当智说。
  “只有在党的惠民政策的照耀下,农牧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多实惠,分享到更多红利。”藏家乐老板桑吉说。
  甘南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三新一高一促”导向,大力开展“大抓基层、大抓基础、大抓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以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团结带领全州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始终保持赶考的心态、战斗的状态、奔跑的姿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民族宗教团结和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10年来,甘南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一直未曾中断,建设和谐美丽新甘南已成为每一个甘南人心中的期盼。
  随着加速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越来越多惠及民生的“大礼包”将送到百姓手中,甘南大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