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水奇
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看病养老,任何一条,都是老百姓牵肠挂肚的大事。改革开放四十年,尤其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我有幸亲历、见证和享受了这个过程。我们这十年,就单从“行”说吧,交通工具的变化,就十分令人惊叹。 儿时,父母在农村。在清晨或黄昏后,老屋的院子里停着一辆独轮车。高大年轻的父亲总是推着单轮车早出晚归,下地拉粪,上山砍柴。 环村皆山,耸入云天,交通极为不便。山里没有公路,沿河而下,顺溪傍坡,较为惬意,如果上坡,拉着百把斤的东西,变得坎坷而艰难。看见父亲躬着腰,推着车艰难前行而来。我经常要去背车。车头前缠绕的粗绳,遇到上坡,解开绳搭在右肩上,右手使劲拽住,左手反抄背后拉,躬着腰奋力向前。那样的日子,持续有三年或是五年。我小学毕业,公路从邻村绕过来,单轮车的岁月结束了。 小时候坐的最多的还是父亲的自行车。三角架的横杆上支起一个篾条编的小竹椅,那仿佛就是我儿时的摇篮,父亲驾车,母亲坐在后座,一家子或走亲戚或看电影其乐融融,那温馨的回忆至今难以忘怀。 父亲那辆“永久”牌载重自行车,大约购于上世纪80年代初,车龄比我的年龄小不了多少。那车曾经是父亲的骄傲。当时村里只有一家有一辆破旧的“老古董”自行车。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有一次帮那家人干砖瓦活,歇工时怀着好奇心就着那辆和“老古董”,没花一袋烟工夫,就学会了骑自行车。也不知买车的愿望在父亲的脑海中盘算过多久,就在第二年的春天,父亲将喜获丰收的积蓄变成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尽管父亲买车后全家又变得一贫如洗,尽管那车也遭过许多“嚼舌头”人的非议。可父亲总觉得这车买得值,直到现在父亲谈起当年的“壮举”,依然掩饰不住那份豪情。 父亲骑了二十多年自行车,也体味到了骑车的种种好处。不论送我上学,上街买菜,还是下地干活,进城做工,父亲总爱骑车前往,没有比“叮当”的自行车铃声让父亲觉得更柔和和更亲切的声音了。父亲对自行车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感情,总让他充实、快慰。 有一次,城里举办农产品交易会,母亲让我与父亲去赶集,我要求搭车,而父亲坚决要骑车去,我们谁也拗不过谁,三十多里的行程,我搭车,父亲骑车,我们展开了一次角逐。我坐的车因一路人潮如涌,走走停停,时常堵着不能通行,整整闷了一个多小时才到站。我刚下车,父亲便气喘吁吁地从我身后骑着车过来了,很得意地对我说:“还是我快吧,我两只脚能跑过车轮子哩。”我被说得哑口无言,我十分钦佩父亲的豁达、坚毅。 10年前,电瓶车在农村开始普及,进入居民的视野。儿子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自行车后的小椅子上,儿子妻子坐着显挤,也坐不下去了。妻说,买辆电瓶车吧,一家三口刚好。小孩站前面,后面带一个,逛街看风景,更是孩子上学读书接送的好帮手。骑着新买的电瓶车,在悠闲的日子里,去看望城里的岳父母,去郊外剪荠菜马兰头,一家人沐浴春天,享受夏风,无不惬意。 步入2015年,家庭轿车逐渐普及。家庭拥有小汽车逐步成为时尚,大家经常议论谁家买轿车了,谁家买什么牌的轿车了。我和妻子商量,决定先不买家具、不添衣服,集中攒钱买轿车。2016年夏天,经过跑多家汽车销售店进行比对,广泛了解各种车辆、车型和行情、性能,最终选购了一辆首批国产“宝来”轿车。这车价格适中,安全系数高,外形美观大方。第一次坐上自家的轿车,感觉座位舒适宽敞,车身干净得能照出人影来,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看妻子踩离合、挂挡、加油、起步、直行,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幸福与激动。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新时代的发展,让人民一步步走向了富裕富强。 沐浴着新时代春光,享受政策的福利,我们这十年,普通如我的小家也就变得充实而丰盈。车轮滚滚,我们奔走在追梦、圆梦的路上,享受着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