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好家园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2年09月0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上接一版)
  在生态建设广阔实践中,甘南涌现出许多的“生态卫士”和先进典型。十八年如一日,在母亲河畔捡垃圾、治沙的“草原愚公”卓玛加布;“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17年共清扫8000多万平方米的全国劳动模范吾尔白……他们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革命的热情,极大地转变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使保护生态成为群众的行动自觉和行为习惯。
  如今在甘南,全域无垃圾已经成为甘南州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生态信仰”和“环保自觉”,形成了可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品牌形象享誉全国,甘南真正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甘南特点的绿色发展之路。
  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甘南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且成效明显,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首位,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如今,行走在甘南大地,仰头见蓝、推窗见绿,空气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惬意。甘南州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甘南草原的鲜明底色。
悉心守护 筑牢生态屏障
  地理经纬的大开大合,成就了甘南独一无二的生态天赋,甘南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是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甘南作为黄河上游三大水源涵养区之一,以不足黄河流域5%的流域面积,产出了黄河流域20%的水资源量,贡献了黄河中下游40%以上的径流量,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水源涵养补给区,是维系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天然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
  甘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黄河、长江流域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维系生物多样性以及在维护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保障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甘南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举生态旗、走生态路、打生态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初秋时节,行走在玛曲草原,河流、草原和雪山交相辉映,生生不息,这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甘南儿女悉心守护的结果。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全州干部群众一起躬身在4.5万平方公里的山川大地,在生态保护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保护,不遗余力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活动,全力以赴“提气质”“净水质”“保土质”……
  今年,甘南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活动和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求,立足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战略定位,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坚持目标导向,注重标本兼治,州县统筹、聚力联动,全面打响生态治理修复攻坚战,高质高效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全域有绿色的生态家园。
  活动中,我州近十万党政干部、僧俗群众全员参与、人人上手,在各县市沿路、沿河风情线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活动,人在山水间耕耘,旗在道路旁招展,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势如破竹。
  甘南的“绿”,是深入人心的新理念,引领甘南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之路。
  在全州上下倾力保护和治理中,黄河,这个维系万千草原生灵的“母亲河”,将璀璨夺目、奔涌向前,在绿水青山间划出一道耀眼光芒。
  从“环境卫生大整治”到“环境革命”,从“全域旅游无垃圾”到“五无甘南”、“十有家园”,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到“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甘南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探索走出了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互促共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波光粼粼的尕海湖中鱼翔浅底、水鸟翩飞,远处的群山苍翠挺拔、云雾缭绕,五彩斑斓的田野、错落有致的民居,构成了一幅田园山水画……如今的甘南大地放眼望去,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踔厉奋发 建设美好家园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作为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甘南州90%以上区域属于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加之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整体属于生态脆弱区、灾害频发区、连片贫困区、稳定敏感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立足州情实际,甘南州大胆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累计投资167.3亿元,建成19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打造了碌曲尕秀、临潭池沟、卓尼博峪和力赛、合作俄合拉、夏河安果和黑力宁巴、舟曲土桥子和各皂坝、迭部俄界、玛曲沃特等一大批样板村,农牧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成为涉藏州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被国家作为甘肃省改革开放40周年唯一典型案例在全国宣传推广。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甘南州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过程中量身定做“生态人居工程”“生态经济工程”“生态环境工程”和“生态文化工程”四大“生态工程”。把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摆在首位,贯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全过程,大力推进实施。
  ——改造农牧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农牧村危旧房改造,动员群众绿化美化自家庭院和村庄周边环境;
  ——牧区重点发展牦牛、藏羊等产业,农区重点发展中藏药、高原夏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让农牧村休闲、观光等旅游业态成为甘南新名片;
  ——合理划定村级生态保护区域,实施生态护坡和护村护田工程,开展村庄绿化行动,推广光伏发电等新型能源利用;
  ——对有条件的生态文明小康村进行传统村落、重点历史街区保护和开发,分类编印藏汉双语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分层次对干部、群众、学生进行专门生态文明传承教育,“四大生态”工程集中实施、集中显效,不断厚植我州生态产业基础,为生态甘南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行走在甘南大地,清澈的河水纵横在广袤田野,一排排农牧民集中居住区掩映在绿荫丛中,一条条乡村振兴大道通向远方,一个个风景如画的生态文明小康村散落于青山绿水间。
  望着村容整洁、钟灵毓秀的乡村美景,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生态旅游也蓬勃发展了起来。
  “来之前和甘南这边的朋友通了电话,这里环境太美了,用人间仙境来形容都不为过。”来自兰州的一位游客在扎尕那景区一边不停地拍摄录像,一边不断地询问导游关于扎尕那的各种问题。
  “昔日门可罗雀的村子变成了游人如织的景区,民房变成了客房,村民的精气神越来越足;村子的人气越来越旺;环境越来越好,整个村庄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卷轴画,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缓缓打开。”合作市加拉尕玛村村民卡老高兴地说。
  像扎尕那景区、加拉尕玛村只是整个甘南州生态保护的缩影。独特自然风光、良好生态环境、多元富民产业、淳朴乡风民俗的美丽乡村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来甘南旅游,2021年,来甘南旅游的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
  甘南的“绿”是高质量发展的活样板,是实现“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双丰收的生动体现。
  绿水青山不断释放出生态红利,焕发出了大美甘南的璀璨光芒。甘南认真落实中央生态补偿改革意见,加大国家生态转移支付争取力度,建立生态保护区群众生态利益共享机制,将当地群众就地转化为护草员、护林员等,生态保护质量与群众生活质量同步提高,初步构建起政府部门为主、群众共同参与生态管护新格局。2021年,全州共落实森林、草原、生态扶贫等各项生态补偿资金11.2亿元,续聘选聘生态护林员10907名,落实报酬补助8726万元。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每年新增城镇就业4000人以上。2021年,甘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81元,相比2012年翻了一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164元增长至2021年的10142元。
  如今,甘南已成为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生态园、守望相助的幸福港。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甘南各族儿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热爱自然的情怀和科学治理的精神,像保护眼睛和对待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家园。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