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椽笔绘蓝图 鼙鼓催征程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2年09月08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张彩霞


以民为本 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记者 张彩霞

  10年光阴荏苒,10年春华秋实。
  10年风雨兼程,10年沧桑巨变。
  十年来,临潭县先后荣获“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中国文学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
  十年来,临潭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1亿元,年均增长1.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55363万元,年均增长1.1%;全县工业增加值为9889万元,年均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6亿元,年均增长0.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609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8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300元、8717元,年均增长均为1.1%……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绿色产业生机勃发、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民生福祉充分提升……
  一组组耀眼数字、一项项喜人成果、一个个历史成就,谱写了新时代临潭县高质量发展的华丽篇章。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潭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和县委“1343”发展战略,攻坚克难,苦干实干,改革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年来,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柴米油盐;不管是健康养老,还是人居环境;不管是政府部门的智能化便民,还是乡镇社区的精细化服务,越来越变得贴心,越来越变得暖心。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任务,坚持尽锐出战、负重奋进、攻坚克难,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部门单位联村、工作队驻村、扶贫专干包村、干部职工联户“五级联动”工作机制,上山下乡抓脱贫、敢死拼命奔小康,在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聚焦“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扎实推进“3+1”冲刺清零和“5+1”专项提升行动,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7亿元,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文明小康村、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改善、道路交通、技能培训等5500个扶贫项目精准实施,“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省定标准。各级帮扶单位选派帮扶干部4900人次,结对帮扶困难群众5.6万人次,投入资金超2亿元,帮办实事1.3万件,22个单位54名扶贫干部先后被中央和省州表彰奖励,新城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经过全县各族人民五年的艰苦奋斗,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78个贫困村和11841户5151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如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同全国全省一道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百年来困扰临潭发展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三类户”实时动态管理,脱贫攻坚成果更加巩固。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临潭县教育事业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为目标,坚持“管理、质量、稳定、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推进县域内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评估认定15所乡镇幼儿园为乡镇标准化幼儿园,有效促进了全县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全面完成了清零冲刺任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6年的91.27%提高到99.28%。全县普通高考平均录取率达到92.15%,培养输送高职以上学生6603名。
  ——卫生医疗保障有力。临潭县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切实把医疗卫生服务落实到保障、改善和惠及民生上,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医疗条件大幅改善。“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报等政策全面落实,全县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升。招录引进教育卫生等各类人才1214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102.63%、99.79%。
  ——社会保障持续稳定。临潭县建立了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供养、灾害应急救助为基础,以慈善救助、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2016年的3420元/年提高至目前的5496元/年,一二类对象月补助水平由285、249元/月提高至458、435元/月,三类对象保持84元不变;城镇低保保障标准由421元/月提高至71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由421元/月提高至610元/月。农村分散特困供养标准由年3514元提高至7152元,城镇分散特困供养标准达到年11076元,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持续提高。低保覆盖面从31.62%下降到6.73%。
  ——劳动就业稳中有进。临潭县不断丰富和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好各项创业优惠政策,推进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精准施策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统筹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零就业贫困户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3400名高校毕业生通过招考等方式实现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173人,累计劳务输转23万人(次),创劳务综合收入38亿元。

  城关镇教场村连片马铃薯种植基地。
  洮州尕娘娘头饰。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