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华夏儿女的发源地,是大自然给予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黄河流域拥有多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甘南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承担着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甘南紧盯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任务,主动作为,先谋先行,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思想引领 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甘南生态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环境治理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甘南州不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科学谋划黄河上游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制定完善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重点规划,扛起主体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努力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事业中贡献甘南力量。 近年来,甘南力争黄河上游绿量逐年增长,2021年实施沙化草原修复治理5.05万亩;退化草原恢复治理3.66万亩;无主矿山修复治理1125亩。2022年实施沙化草原修复治理2.27万亩;退化草原恢复治理7.49万亩;湿地修复10.46万亩;黄河沿岸阻沙林草带建设1万亩;小流域治理5.75万亩;无主矿山治理2152.5亩。已完成项目建设总任务的70%,其中沙化草原治理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70%;退化草地修复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80%;湿地修复项目、黄河沿岸阻沙林带建设项目均已完成工程量的85%;无主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65%;小流域治理项目已完成项目进度的45%。地方配套的大水金矿矿山修复工程、黄河干流甘肃段防洪工程(二期)等13个项目,其中9个项目已完成招投标并开工建设;其余4个项目正在前期立项准备中。编制《甘南州玛曲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总投资394.08亿元,包含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与修复、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3大项目库13个子项目),大部分项目已列入省州“十四五”发展规划。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甘南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主要水源涵养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甘南山水的秀美风光,更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甘南始终坚持尊重规律、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全力以赴写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努力让黄河上游更具生态魅力。 绿色发展 有力构筑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黄河在甘肃境内“两进两出”,流经913公里,其中流经甘南草原433公里,重要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生态功能,决定了甘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黄河治理的实践背后,体现出的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之变。这种变化,映照着需求和认知的改变,甘南在不断发展进步中深刻认识到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行百里者半九十,甘南州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融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切实扛起黄河上游责任,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为目标,加快建设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甘南为了更好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重点围绕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推动形成更加健全、效率更高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其中玛曲县因地制宜采取了“靠、调、宣、优、跟、强”的“六个一”强力措施开展牲畜核减工作。逐级靠实责任、明确任务目标,严格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减畜不减收”的总体要求,结合“玛曲牦牛”、“玛曲欧拉羊”培育品牌打造和各类畜牧业技能培训,引导牧民群众科学养畜,逐步提升单畜产值。同时大力宣讲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统一思想认识,全方位宣传《草原法》《甘肃省草原条例》《甘肃省草原禁牧办法》《甘肃省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优先考虑有出栏意愿的牧户,及时跟踪对接牧户和出栏情况。实行出栏县、乡、村、组(草管员)、户“五级核定制”,结合村规民约、草原监理执法、司法机关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对出栏积极性不高的超载户,由村、组进行约谈教育,约谈教育后仍不执行出栏任务和草畜平衡制度的,由乡镇(场、园区)依法依规采取强制措施进行处罚或出栏,真正实现禁牧草原“禁得住”、超载牲畜“减得下”、牧民收入“涨得了”、草原生态“变得好”。通过大力挖掘生态旅游、生态文明小康村等新型旅游产业,拓展牧民增收渠道,引导牧民转产创业,实现剩余劳动力向生态旅游业、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二三产业转移,降低对草地畜牧业的依赖程度;鼓励引导牧民群众进一步尊重自然规律和畜牧业生产发展规律,在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同时,采用草灌结合的治理修复模式既“植灌+草方格沙障+覆土+种草+施肥+封育管护”措施,分区域、分步骤、精准科学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做到修复治理区域全覆盖。玛曲以最严格的措施,抓好草原生态保护,切实发挥好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的生态地位。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