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三代人的“安居梦”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2年09月1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别墅 安居


  ◎汪志

  雪白的墙壁,平整的地面,朱红色的楼梯和吊顶……“居者有其屋”,是千百年来人们怀揣的朴素理想。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更是新中国成立后流传在民间的“美好生活愿景”。
  古语云:“宅者,人之本。”房屋于个人而言,从不只是一座冰冷的建筑场所,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寄托,它是一架通往温暖生活的桥梁,是心灵的栖息之所。
  然而,旧时老百姓对“居者有其屋”的要求普遍不高,用那时的话来说,“能遮挡风雨就行了”。那时候农村大部分人居住的都是草房、土房,墙体用的是土坯,在黏土和泥中加入稻草或麦秸,以增强墙体的黏性和韧性;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村逐渐盖起了砖瓦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居民开始享有集体福利分房,很多人从小平房住进了“单元”房,人们的居住条件上了又迈上了一个大台阶;进入新世纪,随着建筑技术迅速发展,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小高层建筑遍地开花,建筑风格也丰富多变,高层住宅、花园洋房、独栋别墅……越来越多的建筑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居环境越来越舒适。
  以我家三代人住房为例,父亲出生于30年代,我出生于60年代,女儿出生于9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家三代人的安居经历了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房”的变化……
父亲居住了大半辈子的茅草屋
  父母结婚后从爷爷奶奶的手中分得一间半茅草屋,我至今还有记忆:泥巴垒起来的土墙,窗户就是在土墙上掏几个不规则的洞,中间再插上几根木棍,没有玻璃,也没有塑料薄膜,任凭风吹雨打。由于经常刮大风,大风掀翻稻麦草屋顶是常有的事,于是在父亲在屋顶上压上大小石块,或者在大风来之前全家出动,将水洒到屋顶上将稻麦草浇湿,然后在四周吊上石块,以防大风天气将茅草屋掀翻。
  后来随着家里人口增多,茅草屋已经不够住了,父亲又开始搭建更大的茅草屋,我清楚地记得那个年代父亲修建了三次茅草屋,每一次都是全家老少齐上阵,从几公里外的地方挑着湿泥巴垒墙,一修就是一两个月。父亲的茅草屋就这样陪伴父亲过了大半辈子。其实不仅我家,那个年代村村户户都是这样,后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砖窑瓦厂增多,逐渐将茅草屋换成了瓦房,但仍然是泥巴垒起来的土墙,至今父亲仍留着半间茅草屋,那是历史的记忆和见证。
从小平房到楼房
  80年代,我从学校毕业后,告别了父亲居住的茅草屋,到了城里工作,那时城里的楼房少之又少,单位临时借给我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平房,做饭的炉灶摆在门外,房子中间拉块布帘,里面摆张床,外面摆张小饭桌,吃、喝、睡以及招待客人,全在这间小平房里。由于房子太小,几乎容不下任何家具,亲戚朋友来了连站的地方都没有,而这一住就是好几年。90年代初,我终于分到一套25平方米的房子,顿时感觉空间宽敞了不少。不久单位集资修楼房,每家要出2万元,实现住楼房的心愿,我们一家东拼西凑,终于凑够了钱,搬进了楼房。尽管只有40多平方米,但我们已经很满意了。这栋房子一直陪伴着女儿考上大学,而那时的家具也升级了:沙发、台式电脑、冰箱……
女儿的楼房
  女儿大学毕业,结婚不久后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楼房。由于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超前,房子装饰得气派。
  小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上下楼有电梯,小区内有停车场;附近不远就是学校,周边商铺林立,各种生活设施应有尽有。家里摆设的新潮家具让人眼花缭乱,仅空调就有四台,我问女儿:“咋安装这么多空调?”女儿一笑,说道:“一个房间一台,冬暖夏凉,为的是舒适。”
  从草屋瓦房到筒子楼、单元房,再到如今的高层、别墅……祖孙三代人的“安居”变迁史,不仅生动而直观地见证了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也凝结了亿万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阐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千年前诗圣杜甫的希冀,如今在新时代早已成为现实……?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