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砥砺奋进十年路 昂首阔步新征程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2年09月3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六个一 工程 七个一 唐卡 藏香 帐篷


   袁茂润

历史人文传承有序 抒发“文化夏河”豪情
  2019年5月,一场“大咖云集”的考古成果专家咨询研讨会在夏河县召开。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的文章,将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最早时间推至距今16万年前,为夏河这片神奇的土地又添了一笔厚重的历史底蕴。
  卓玛才让自2018年起就在玛曲学习唐卡绘画技艺。2020年,18岁的她来到夏河拜师学艺。拉卜楞唐卡颜料考究、构图别致、技艺独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夏河县依托拉卜楞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培育壮大唐卡产业,打造了集展示与体验、传承与培训、创作与销售为一体的中国?拉卜楞唐卡小镇,希热布、交巴加布、丹增、加央索南等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悉数入驻,传承人队伍日益壮大。
  夏河游牧文化中的藏族特色美食,如今也成了助推文旅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按照‘技艺传承人+培训学校+研发团队+品牌孵化+门店运营’五位一体的经营模式,阿咪藏餐厅的300道菜品坚持传承和创新齐头并进,不仅赋予了传统藏餐以现代餐饮的新内涵,更使“拉卜楞藏餐”成为又一张对外展示拉卜楞文化的“有味”品牌。
  能歌善舞的夏河儿女,从不会忘记将自己的幸福生活化作或悠扬、或婉转,或急促、或震撼的歌舞乐章。一台将夏河拉卜楞历史人文串联起来的《金顶梵音-拉卜楞》歌舞表演,以独具魅力的艺术语言,向观众呈现拉卜楞悠久深厚的历史,表达着新时代夏河各族儿女勇毅前行的豪迈精神。
  十年来,夏河县立足资源禀赋,依托文化底蕴,加快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六个一”工程。严要求建设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高标准实现农牧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七个一”建设全覆盖。建立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有序挖掘整理文旅特色优势资源。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纪录工程,保护传承藏药、唐卡、藏香、帐篷、民族服饰等制作工艺,继承创新民间歌舞、民族传统体育等具有民俗特点的文化资源,让拉卜楞旅游目的地知名度享誉国内外。
绿色发展成绩斐然 厚植“生态夏河”之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夏河不断强化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将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谋划部署。通过禁牧休牧、退牧还草、草原治虫灭鼠、补播、施肥、灌溉等综合治理,草原生态明显好转,草原植被盖度由2015年的97.8%提高到97.9%,天然草原的地上生物量由2015年4350公斤/公顷,提高到2022年的5537.68公斤/公顷,全县草原退化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草原植被全面开始恢复。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累计投资5.29亿元先后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草原鼠害综合防治、生态功能区沙化(黑土滩)草原综合治理、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干旱草场节水灌溉示范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项目,建成人工饲草地13万亩,完成退化草原补播改良38.7万亩,治理鼠害草场400万亩、虫害草场120万亩,治理沙化(黑土滩)草原21万亩、毒害草治理6.5万亩,治理已垦草原10万亩。实施草原禁牧155万亩,推行草畜平衡604.25万亩,补贴牛羊出栏8万个羊单位。133.2公里的绿色旅游长廊建成,20895.4亩的土地被花草覆盖,王格尔塘镇至县城迎宾门的12000余株行道树迎风挺立,4.6万亩油菜花田点缀草原……生态修复和保护,不仅有效提升了夏河县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化水平,更让夏河这片沃土成了野生鸟类栖息的家园。
  2019年,夏河县EI指数为67.25,2021年为67.69;2019年,夏河县林草覆盖率为86.2%,2021年林草覆盖率为87.5%。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保持100%。

生态文明深入人心 夯实“幸福夏河”之本
  夏河县脱贫攻坚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瞄准总攻目标,压实攻坚责任,拿出过硬办法,下足绣花功夫,举全县之力攻坚克难、苦干实干,从“攻坚、巩固、提升、兜底、整改”等五大方面强力推进。
  2013年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35户17121人,贫困村27个,深度贫困村4个,贫困发生率为24.81%。通过各类扶持政策的精准实施和扶贫资金的精准投入,夏河县贫困人口全部退出,2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夏河县实现了整县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夏河县结合县情实际,提出了“围绕一个核心(拉卜楞寺)、打造六大景区(桑科草原景区、八角城景区、达尔宗湖景区、熊猫沟景区、土门关景区、阿木去乎景区)、拉开一条长线(土门关——科才)、覆盖十个乡镇(拉卜楞镇、桑科镇、甘加镇、达麦乡、王格尔塘镇、曲奥乡、阿木去乎镇、扎油乡、博拉镇、科才镇)、串起十个名村(麻莲滩村、桑科新村、八角城村、当应道村、旦岗村、香告村、黑力宁巴村、文曲村、罗吾滩村、科才村)、美化一带一廊(沿河沿路特色旅游风情线、沿河沿路绿化美化长廊)、建设三大基地(阿木去乎、博拉、桑科三个油菜花观赏基地)、编排一台大戏(金顶梵音拉卜楞)、提升建造两城(县城和机场路沿线帐篷城)、配套五大设施(旅游厕所、观景台、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标识标牌)”的旅游业发展思路。坚持以“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为主基调,按照“一村一品”的设计标准,对农牧村房屋进行特色化风貌改造,凸显藏族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民俗风情。目前全县累计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235个,建成曲奥乡桦林村、达麦乡当应道村等34个旅游专业村。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厕所改造率达到91.2%,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90%,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到98%。
  抢抓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机遇,争取政策扶持,先后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3座,总装机规模达8.328兆瓦,辐射带动27个贫困村,137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利用发电收益,为全县27个贫困村的贫困人口提供了村级道路维护员、卫生保洁员、公益设施管护员、安全巡查员、老弱病残护理员、气象预警宣传员、护林防火员等7种公益性岗位1336人,累计发放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423.08万元。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筑牢“富裕夏河”之基
  作为甘肃省重点畜牧业县之一,夏河县按照“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实施“调结构、减数量、保特色、优品种、提质量、增效益”产业发展措施,培育壮大“牛羊乳草药菌”六大高原特色产业。按照产业分布和发展水平,结合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和自然资源禀赋,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原则,采取“政府引导、政策倾斜、群众参与”的方式,保品种、育新品,淘汰非生产畜,推广优质畜种,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使产业发展更符合群众意愿。
  在全力建设以牦牛本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为主的科才、桑科2镇6.5万头牦牛繁育养殖带,以藏羊本品种保护选育为主的甘加、桑科、科才3镇为中心的25万只藏羊繁育养殖带, 以县域南片阿木去乎、博拉、扎油、吉仓4乡镇为主的2.8万头犏雌牛(奶牛)养殖带,以大夏河沿岸7乡镇为主的牛羊育肥养殖带等五大畜牧产业带的基础上,累计投资900余万元,大力培育娟姗犏雌牛产业,建设以桑科种羊场娟犏牛高效繁育基地为中心,辐射牙利吉办事处的娟姗犏雌牛杂交繁育带。
  2019年,投资4996万元开展高原奶牛(娟犏雌牛)高效繁育暨藏羊本品种选育项目。已累计培育投放娟珊犏雌牛479头。娟姗牛已展现出明显的生产优势,推广和应用娟姗牛冻精授配杂交生产优质犏牛已成为养殖犏雌牛的关键生产措施,为养殖产业带提供了优质犏雌牛。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安排部署,结合实际制定了《夏河县农业农村局“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实施方案》。支持甘肃安多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积极申报“甘味”知名企业和商标品牌“安多牧场”,完成了甘加羊地理标志注册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创建全国450335亩的有机产品(藏羊、牦牛)基地。目前县域内被认定为无公害基地1个,认定“三品一标”63个。“安多牧场”“雪顿牦牛奶粉”被列入甘味农产品企业品牌。
  同时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中藏药材、优质青稞、杂交油菜、藜麦等种植面积,推广黑小麦、燕麦等优质高效牧草,种植业更换新品种。以唐尕昂乡让吾道村为代表的“党支部引领+政府投资+公司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发展模式初显成效,组织村民以资金、土地折资、技术折资等多种形式入股,带动全村96户村民入股。流转土地510亩,种植当归100亩、大黄等藏中药材400余亩,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250人次,种植收益达到250万元。
基层党建提质增效 谱写“和谐夏河”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夏河县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增强全县各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夏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深入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分领域高规格打造样板党支部35个,高标准建成党组织信息化阵地10个,推荐选树州级样板党支部17个,让各领域党组织学有模范、赶有方向、做有标杆。规范发展党员培养教育、确定考察、转正等各环节程序步骤,十年内累计发展党员2078名,依法实现55名村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新建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46个,改造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5个,实现了党员学习有课堂、群众活动有场所、党群沟通有平台。
  依托“互联网+”,灵活搭建手机讲堂、远程讲堂、在线讲堂、草根讲堂、书记讲堂“五大讲堂”,全面推行以“1+N”为内容的“主题党日”活动,把开展学习教育与推动精准扶贫、开展乡村振兴、维护社会稳定、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坚持学中干、干中学。紧盯扶贫薄弱环节,下足精微“绣花功夫”,27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33支非贫困村脱贫攻坚队,225名县直机关优秀年轻干部,427名乡镇包组干部担任自然村服务室专干全部下沉一线,形成了以乡镇政务服务大厅为中心、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为主、村民小组服务室为延伸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构建起“一站式”办理、“零距离”服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
  通过升级拓展党建品牌内涵和外延,夏河县将六大行动拓展为“八铸八共”行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战略任务,引导各族群众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团结奋进的自觉行动。以“党建+网格化”为基础,夏河县将13个乡镇1个办事处69个农牧村(社区)划分为90个片区504个网格,选任片区长180人、网格长504人、联户长1662人。通过不断健全完善“8+”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构建起组织引导引领、群众自管自办、全域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小网格”拉动基层治理“大格局”,进一步优化治理体系。
  夏河县把育好经营主体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基本前提,积极推广“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牧户”发展模式,坚持把“三资”管理作为盘活村级集体资源的重要手段,累计清理核实13个乡(镇)1个办事处65个行政村集体资产总额9.91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08亿元,资源性资产931.5万亩,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盘清“家底”。深入推进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全县65个村1.37万户7.25万名集体成员界定,全覆盖组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颁发股权证13758本,真正让群众从集体经济发展中得实惠、增收入。以“小产业”联动乡村振兴“大工程”,进一步增添振兴动能。
  2011年夏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660万元,到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658万元,增长1.27倍。2011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020万元,到2021年完成264400万元,增长91.6%。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55万元,到2021年完成63660万元,增长94.3%。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0元,到2021年完成29538元,增长1.6倍。2011年完成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5元,到2021年完成10206元,增长2.2倍。
  数据的背后,是十年来夏河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是贯彻落实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建设“五大夏河”的现实成果,是夏河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心怀使命、笃定实干的真实写照。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