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上发电 板下治沙” 腾格里沙漠起新绿 站在高处远望,一排排像鱼鳞一样的光伏板列阵于甘肃省武威市北缘的腾格里沙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耀眼。光伏板下,沙生植物正在吐着新绿,与远处的荒沙形成鲜明对比。 武威市北接腾格里沙漠,曾长期遭受沙害困扰,但这里日照时间长,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发展光伏新能源产业的理想之地。从2021年10月开始,这里正以沙漠为重点实施50万千瓦立体光伏治沙产业化示范项目。 上面发电,下面治沙,一地多用,向阳发展。承担此项目的亿利集团负责人尹和平介绍:“我们对传统的光伏发电模式进行了技术创新,将光伏板跨度延长至33米,高度升至4米,配置双面光伏板发电,发电效率提高了8%至15%。” “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可在大面积的沙地进行规模化沙生植物种植,最大限度将太阳能开发与沙漠治理充分结合起来。”尹和平说。目前,该项目在光伏电站区域内已栽种樟子松8万株,铺设网格沙障和芦苇沙障2.1万亩,光伏发电区域阻隔风沙的防线正在形成。 沙漠最缺水,该项目建设企业探索“光伏+立体产业”的发展思路,将城市排放的中水引入到光伏治沙园区,同时在光伏组件下面铺设了“肥土”,布设了滴灌设施,除了保障沙生植物的生存,还可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住在周边的荣华新村村民张吉民正在光伏板下浇水。“周边很多村民都参与光伏项目的建设。”张吉民说,“这些草已经长到了小腿的高度,能在沙漠上长这么快,超出想象。” 武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振海介绍,该项目每年将可向社会提供绿色电力9亿千瓦时,实现产值3.5亿元,节约标准煤2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4万吨,有效治沙8万余亩。 (据新华社) 国庆假期,全省各地旅游市场仍以本地游、周边游和省内游为主。10月1日假期第一天,各地景区迎来八方游客,共赏陇原绝美风光。 假日里,张掖处处红旗招展、气氛热烈。从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到斑斓多姿的七彩丹霞,从骏马奔腾的山丹马场到万鸥翔集的黑河湿地,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或拍照留念,或驻足观看,或徜徉景区。人们在领略大自然雄奇壮观的景色中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在连片的田畴沃野中感受“塞上江南”的美丽田园风光。 10月1日,武威市天气晴好,气温适宜,在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里,各景区严抓疫情防控不放松,市民文明有序出游。“请您出示48小时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扫场所码,测体温,全程佩戴口罩。”当天下午,记者在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门口看到,在值班人员引导下,前来游玩的市民依次排好队,戴好口罩,配合工作人员查验,现场秩序井然。 走进观赏区域,调皮可爱的金丝猴,体型高大的野骆驼,威风凛凛的老虎,敏捷矫健的梅花鹿,美丽高雅的孔雀……可爱的动物们让人大饱眼福,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占地1860亩,以西北珍稀野生动物为特色,展示各类动物90多种1200多只,是集动植物观赏、科普教育、园林艺术等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记者从武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获悉,假期首日,武威市22家A级旅游景区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均超过2021年同期水平。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天梯山石窟、苏武沙漠景区、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等热点景区单日接待游客人次达疫情防控限量预约最高位,创“十一”黄金周首日接待人数新高。 10月1日,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层林尽染,金黄色的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美轮美奂。游客漫步其中,体验“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的独特魅力。山西游客高超说:“一直向往金塔沙漠胡杨林,今天终于来了。风景特别漂亮,尤其金波湖最美,令人流连忘返。” 安全是景区恢复开放的前提。金塔县严格落实限流、预约、错峰要求,提前制定了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每天3次全园集中消毒消杀,重点区域做4次以上消毒消杀工作。同时,景区设置了6个入园通道,出入口分离,并在每个检票口布置3名工作人员严格落实进入测温、戴口罩、扫码登记等工作,严把“入门关”,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游玩环境。 国庆假期,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坚持做好各项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对进入景区的游客进行健康码、行程卡和核酸检测报告等查验,并做好景区内消杀工作,提醒游客进入景区必须佩戴口罩。景区安全管理部工作人员赵煜介绍说:“我们积极引导游客进行线上购票,减少游客在游客中心的聚集,同时也要求旅行社要进行线上预约,避免景区客流量过大。” 游客在景区体验乘骑骆驼、滑沙、乘坐沙漠越野摩托车等旅游服务项目,欣赏大漠风光,领略丝路风情,欢度国庆假期。来自山东的游客李艳说:“我们利用国庆假期,和家人来敦煌旅游,鸣沙山月牙泉的故事和景色让人着迷,不虚此行。” 据(《甘肃日报》) 10月4日,游客驾车通过湖北省宣恩县狮子关景区的水上栈道。国庆假期,人们走进各大景区,体验丰富多彩的假日生活。 宋文 摄(新华社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