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十年奋进迎巨变 勇立潮头展新姿
◎沈江平 拉毛草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2年10月1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新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碌曲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挥资源禀赋和黄河上游特殊区位优势,坚守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两条主线,奏响了“生态秀美、产业多元、文明开放、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展开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画卷,将发展足迹“刻”进答卷:十年间,碌曲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12.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4.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6153元增长至2021年的30360元,年均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806元增长至2021年的11976元,年均增长9.5%,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擦亮生态底色 筑牢绿色发展“生命线”
  碌曲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两条主线,按照“举生态旗、谋生态策、走生态路、吃生态饭”的思路,坚持保护优先、生态治理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生产方式绿色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严格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持之以恒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严守生态红线,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路长制、林长制,加强植被、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尾矿库治理。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启动实施黄河流域碌曲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突出水土保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实施洮河、白龙江上游生态修复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推动退化沙化、鼠虫害草原治理,持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牧还林还草、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捕计划,实现了白龙江源头一派水清、河畅、岸绿。
  深入开展环境革命,携手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建设“七美碌曲”,开展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暨打造“最美国道”“最美省道”攻坚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闭了县域内所有矿山和砂石料场,矿山生态全面恢复。全面完成牲畜超载核减任务,实现了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发展的目标。
  尕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尕海湖水域面积增加5倍,目前有大天鹅、黑鹳、苍鹭等湿地动物86种,每年前来栖息和繁殖的鸟类有3万多只。
壮大生态畜牧 交出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碌曲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文化旅游业、藏医药产业、劳务输转业、光伏产业“五大支柱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以最美干部、群众为亲身参与者,以最美县城、生态、环境为发展载体,让农牧民群众过上“最美生活”为落脚点的“七美碌曲”建设目标,全面推进牧业改革,成功打造出以尕秀村、贡巴村、红科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奏响了“生态秀美、产业多元、文明开放、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统筹规划,释放牧业改革发展潜力。制定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牧业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快推进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2022-2027年)》,确保推动工作有方法、有方向、有目标。围绕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完善年度任务,与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乡村振兴工作与年度绩效考核进行挂钩,做到有奖有罚。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5523万元,助力农牧业生产发展、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民技能培训。县政府协调注入2000万元担保金撬动2亿元银行贷款,县级财政对农牧村专业合作社组织进行贷款贴息金融支持,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今年已向23家合作社发放贴息贷款1730万元,对带动效益好的24家专业合作社发放奖励资金193万元。对全县304个专业合作社进行全面整治,剔除“空壳社”“僵尸社”63个,提升整治54个。通过整治,分别有8个、18个、69个合作社被评为省、州、县示范社,达到“五有标准”的专业合作社有124个。
  深化改革,开创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以“百社带千户”行动为统领,大力推行“十户联产”合作经营抱团发展模式,深入推进牧业改革,切实以高质量改革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对积极性高、发展意愿强的105个联产单元1128户农牧户进行风险评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对已联产单元的53个702户进行牧场联户、资金联合、资源联产,建成了一批畜牧业生产适度规模化、养殖标准科学化、经营销售市场化、生产设施规范化、管理服务经常化的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一条兼顾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的畜牧业发展新路子,实现了生活提高、生产发展、生态改善“三生共赢”。开展“千名干部入百村大抓产业”行动,从全县选派756名优秀干部蹲点全县95个村民小组,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务工,参与带动村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牧旅公司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制定产业增收发展计划等,发挥了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劳务输转的“排头兵”、乡村治理的“先锋队”作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三农”技术服务中心,成立牦牛繁育、牦牛养殖、藏羊繁育牧业改革三大主体10个技术指导专班,到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服务,配套79万元资金支持,全力推动牧业改革。
  壮大种养,确保农畜产品提质增效。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种养业。目前,全县各类牲畜存栏共计48.5万头只匹,总增各类牲畜17.35万头/只,出栏各类牲畜9.52万头/只,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31.58%、22.15%和22.15%。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达3.62万亩,落实资金510万元,实施“籽种改良”工程,根据农牧户种植需求,免费发放各类优质籽种712吨,亩产稳步增长。不断优化农机购置补贴,累计发放补贴253.539万元,农机总动力达到9867.54千瓦。全力做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撂荒地整治,累计整治高标准农田1.6万亩。强化宣传引导,在全县范围内使用有机肥完全替代化肥。积极推进种植产业带建设,2022年全县农作物种植达3.62万亩,种植优质饲草料1.23万亩,整治撂荒地1754亩。落实县级配套资金9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000亩。
  创建品牌,延伸加工销售产业链条。抓产业支撑,强化内生动力。以李恰如国有种畜场为理事长单位,以5家牦牛繁育合作社为骨干,投入资金855万元组建8个覆盖全县的牦牛产业繁育核心群,引领牧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引进总投资800万元的万亩李恰如牦牛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实现牧区牦牛养殖规模化和产量化。通过招商引资,在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将建成总投资5000万元的标准化屠宰及精深加工生产线一条,彻底解决活畜屠宰和精深加工难等问题。投资2000万元建设贡巴甘青川活畜交易市场,补足县域畜牧业产业链条上交易市场空白,打通甘青川活畜交易买卖关卡,解决全县牲畜质优价不优、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打通制约卡口。成功申报“碌曲牦牛”“碌曲藏羊”“碌曲蕨麻猪”3个地理标志,做大做实特色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推出一批口味好、产品优的地域特色产品。发挥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作用,加大与天津市和外地企业的农特产品交流推广力度,实现拉动消费资金180万元,带动本地产业持续发展。
聚焦民生福祉 绘就人民幸福“新画卷”
  十年来,一个个凝聚着民生期盼的愿景化作一幕幕正在发生的幸福实景,一张张汇聚着为民情怀的“责任清单”变为一份份让人暖心的“满意答卷”,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让群众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群众在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中真切感受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和温度。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投入持续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公平迈出新的步伐,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目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52所,相比2012年增加了29所。自2012年以来,全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26亿元,学校D级危房全面消除。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16%,高中教育入学率稳定在8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09%。全县高考成绩逐年提高,为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6256人,大专以上4385人,中专1871人,录取率持续稳定在87%以上,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劳务输转促进增收。坚持以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精准培训和“点对点”输转相结合,全力推进劳务经济提质增效。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县劳务输出实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省内向省外、体力型向技能型、短期务工向长期稳定、盲目无序向组织有序、一般性劳务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达到了输出一批、发展一批、稳定一批、脱贫一批的目的,有效拓宽了农牧民群众的“致富路”。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500人,累计输转劳动力3.449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568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认真落实欠薪企业市场准入限制制度,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按规定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对社会进行公布,为1150名农民工讨回1725万元血汗钱。
  医疗水平持续提高。不断推进卫生健康领域重大民生项目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改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环境,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城乡医疗条件极大改善,县级公立医院全部晋升二级甲等医院。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已连接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远程会诊系统;全县三级医疗机构共配备电子健康卡识读终端165台,全民电子健康卡全覆盖。全县6所乡镇卫生院和玛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综合评审达标;村卫生室全部实现了“四室分离”要求,配备了80种以上常用药品及健康一体机、电子血压计、听诊器等基本设备,全部开通运行了“金保网”即时结报系统,村卫生室看病买药,实现了现场报销。全县共组建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24支,每年开展4次以上“四级医师签约服务”工作。健康扶贫“一人一策”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99.7%,未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的农牧村兜底保障户523人,签约率100%。通过省级医院对口帮扶、远程会诊系统等方式,开展“大病救治一批”、“慢病签约管理一批”工作,先后向省二院、兰州肺科医院等医院,集中送治患者53人次,重大疾病救治率100%;重点慢性病签约管理率100%。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秉着打造“干净、清爽、简约、大气,功能上能带动碌曲城乡实现乡村振兴的高原最美精致旅游县城”的最终目标,持续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让空间更合理、色彩更协调、形象更开放、功能更完善、服务更暖心。逐步实现县城开放式休闲、开放式办公,有序拆除了机关单位、住宅小区围墙、围栏,实现了公共资源全开放模式;完善城市功能破解“一难两乱”问题,结合“拆墙透绿、资源共享”专项行动,提升改造停车场所13处,划定停车位807个,进一步完善了城市智慧停车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社区、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城镇交通、电网、供水、排污、供热、燃气、绿化、美化、亮化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档升级,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品位进一步提升,功能日趋完善,规划布局整齐划一,县城的龙头和窗口作用更加凸显,一座具有民族特色、高原气质、现代气息的中国锅庄之乡生态文化旅游小城惊艳亮相于洮源之滨。
  美丽乡村踏歌前行。根据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改善提升村庄风貌,加大公共设施、公共空间整治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的最美乡村,全面提升农牧村人居环境质量。利用生态文明小康村、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的实施,全县共完成户厕改建5271户,农村户厕普及率达到了94%;全力打造郎木村、贡巴村、贡去乎村、落措村4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实现了华丽转身,精彩绽放;实施了惠及2242户11814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落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任务,已完成生态文明小康村(组)建设任务83个,覆盖面达87.3%。今年继续投资1.1亿元,对剩余12个村(组)进行生态文明小康村提升改造。全县95个村民小组全面完成清洁村庄改造任务,实现全覆盖。针对生活垃圾乱扔乱倒、柴草杂物乱堆乱放、生活污水乱排乱流等“14乱”问题,采取治标与治本、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全面铺开与重点解决、改善环境与提高素质“四个相结合”方式,全域开展“环境革命”,整治房前屋后环境顽疾,革除思想陈规陋习,重塑碌曲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纵深推进“一十百千万”工程,打造了尕秀、贡巴2个文化旅游标杆村,田多村、恰日村、红科村等8个全域旅游专业村。尕秀村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全国49个“美丽乡村”样板和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是全州第一个成功评审4A级旅游景区的村庄。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积极推进文旅融合,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人文资源、独特的自然风貌,构建了“一心两廊五区满天星”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纵深推进“一十百千万”工程,创建4A级旅游景区3个,扶持农牧家乐172家,旅游特色商铺49家,宾馆饭店179家,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成功举办8届锅庄舞展演,编排的大型歌舞剧《碌曲神韵》《盛世锅庄》在合作、兰州进行盛演,其中《盛世锅庄》获得了“石榴杯”甘肃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等奖。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农牧民体育健身中心、乡村记忆博物馆等基层文化阵地,广泛开展南木特藏戏、民俗运动会等文化活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全面打响了“中国锅庄之乡”旅游文化品牌,文化旅游业呈井喷式发展态势。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逐年提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十年来,城乡低保标准从2012年度的213元/月和89元/月,提高到2022年度的710元/月和458元/月,分别提高了3.33倍和5.15倍。全县基本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累计投资2300万元,新建养老机构达到7家,床位数287张。全县新增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个,乡镇敬老院3个,老年特困僧人供养点2个,村级互助老人幸福院24个。全县孤儿和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280元。全面实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攻坚”,健全完善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兜底脱贫倾斜政策,将357户13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特困等兜底保障范围,发挥社会救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脱贫一批”作用。
  道路交通飞速发展。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加快建设现代碌曲,抢抓政策叠加机遇,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全县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好”,已形成了以国省道为骨架,以农村公路为支脉,纵横贯穿东西南北的交通网络。实现全县7个乡镇24个建制村100%通水泥(沥青)路。随着赛碌公路建成通车,西成铁路、张汶高速、乌玛高速碌曲段的开工建设,全县路网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运输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投资3.99亿元完成G213线赛尔龙(甘青界)至碌曲段二级公路46.849公里改建工程,打通了通往青海省出口主动脉,现已升级为G213线;相继建成通乡三级公路卓尼县江车至碌曲县双岔公路,甘青界至李恰如沟口公路,双岔镇至阿拉乡通乡油路,贡去乎至则岔旅游公路,解决了困扰老百姓几十年的烦心事,使全县干线公路完成了升级改造,形成了“承上启下、内联外接、运行可靠、布局合理、服务优质”的“两纵两横”公路网,便捷了农牧民出行,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在新发展阶段,碌曲立足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突出重要领域、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将在更高水平上绘就民生福祉“新画卷”。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