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必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科技为本,创新为源。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必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人才战略的根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教育蓄势、科技赋能、人才强基。党的二十大以高远站位、宏阔视野,指明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全省上下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三个第一”的内在联系,充分汇聚教育、科技、人才的强大合力,为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不断开创甘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 (上接一版) 项目主要采取“统一规划、连片改造、集中安置”与新建、改建、综合整治等相结合的方式,打造集民居、旅游、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特色街区。主要由旅游综合服务区、文化旅游商业区、藏乡生活体验区、草原主题酒店区、欢畅草原度假区5大版块组成,有商业街、步行街、滨河路等三纵三横的交通脉络。项目投入使用后将实现“安置点融入景区,吸纳搬迁群众进入景区务工,让搬迁群众吃上‘旅游饭’”,桑科镇桑科新村安置区至少实现320人就业,户均稳定就业1.6人以上,有力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加大社区服务力度 促进搬迁群众融入安置区新生活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走进桑科镇桑科新村安置区,只见搬迁群众在农忙之余来到广场尽情放松,呈现出一幅太平安康之景。 昔日从故乡搬进他乡,而今他乡也成了故乡。在“新家”里,搬迁户真正实现了就学、就医、就业、交通、购物“足不出区”,暖心的社区服务,舒心的社区治理,让搬迁户吃下了安居乐业的“定心丸”。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开展感恩教育进社区、文明创建进社区、公共文化进社区、特色活动进社区等方式,推动搬迁群众身份融入、感情融入、文化融入、习惯融入,引导搬迁群众相互接纳、互帮互助。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相关行业部门职能,积极开展文艺下乡、志愿者服务、医疗义诊、普法宣传等活动;举办各类公益活动,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各安置点与人社、民政、教育、医保等部门密切配合,做好户籍管理、子女入学、社保医保、培训就业等管理服务,确保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促进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