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继元 杨占喜加草
史言“羌中畜牧甲天下”所指正是现在的以甘南地带为主的青藏东部广大地区。 甘南是全国“六大绿色宝库”之一、“五大牧区”之一,2017年被授予“中国牦牛乳都”称号。目前青藏高原上牦牛的种群大约有1600多万头,其中甘南州内有120多万头,约占全国总数的7.5%。在甘南众多农牧产业中,成绩最突出、发挥牵头作用的当属牦牛产业,牦牛养殖收入占农牧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 近年来,甘南州把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生态建设之要、草畜平衡之需、产业发展之机、绿色崛起之路。2022年以来,甘南州以生态保护优化布局加快绿色崛起定位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科学生产良种繁育促进质效双增推动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精深加工精细分割打造高端品牌引领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以规范标准政策支撑夯实发展基础保障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引智引商拓展消费市场拉动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数农数商平台强化市场效应助推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牦牛产业发展焕发新的更大生机。 甘南州玛曲县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有辽阔的草原,优良的畜种,居住在这片草地上的群众,千百年来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谱写了畜牧业的历史,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被挂牌为“国家级保种场”的玛曲县阿孜试验示范园区良种牦牛更是一块“金字招牌”。 牦牛养殖是甘南州的支柱产业,更是玛曲县的首位产业。盛夏时节,成片的草山连绵起伏,蓝天白云下,一阵阵微风拂过,三五成群的牦牛正悠闲觅食,浑身毛发乌黑油亮。这里就是玛曲县阿孜试验示范园区良种牦牛繁育基地。 牧民加洋旦培骑着摩托车,哼着藏歌,在山野间照看牦牛。谈起这些牦牛,加洋旦培格外自豪。“今年又卖出了高价,牦牛真是我们的宝贝。”在良种牦牛的繁殖下玛曲县群众尝到了“好牛卖出好价格”的幸福生活。 曾经,当地牦牛主要是家庭养殖,种群数量少,再加上没有形成系统选育,基本是近亲繁殖,导致牦牛个体小、抗病能力差、生长缓慢。“牦牛出栏率低,养殖时间长,因此对草地的破坏也大,养牦牛难以形成产业。”河曲马场党委书记、副场长冬宝说。 据冬宝介绍,玛曲牦牛具有天然种源优势,牦牛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肉质鲜香,风味浓郁。 守着独一无二的野牦牛栖息地资源,甘南州加大投入,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推动野牦牛和家养母牦牛繁育后代,改变牦牛血统,培养野血牦牛。繁殖出来的野血牦牛体现出了显著优势:生长快、体型大、抗逆性强,不少牦牛早早被其他市县企业预定。“阿孜畜牧高科技示范园区的良种牦牛,比一般的种公牛价格高,这更加坚定了牧民繁育良种牦牛的信心。”玛曲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新华说。 在碌曲县拉仁关乡唐科村,劳尔都良种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贡保勒知正在为牦牛添加精补饲料。合作社内,牛舍、育肥间和饲草料加工车间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 “以前牛羊越养越多,草越来越少。”贡保勒知说,传统的“靠天放牧”不仅让牦牛陷入“夏壮、秋肥、冬瘦、春死”循环,超载放牧一度导致草原退化,草畜不平衡矛盾凸显。 牦牛繁育有门路,村民致富不发愁。以前牦牛卖不出价,群众凝聚力弱,群众还是留着不少牛自己养。如今,全州开展良种串换工作,以前牧民养不活、养不好的牦牛都被良种牦牛替代,群众的收益越来越好。 州畜牧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王卫介绍,“甘南牦牛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却因长期受制于传统的畜牧模式,牦牛出栏量低。半舍饲养殖对草原破坏小,还能打破牦牛集中出栏时间,实现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双赢。”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同时,坚持通过轮牧、休牧等方式推行草畜平衡,转变牦牛产业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推动牦牛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探索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生态牧业发展道路。 为了进一步激发牦牛产业的活力、带动更多牧民增收,我州延长产业链,拓展牦牛肉、奶、绒、革、医、美等市场品牌,大力开发市场前景广、附加值更高的牦牛肉、牦牛奶、干酪素、酪蛋白等绿色有机优质牦牛加工系列产品。 在甘肃省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中,将甘南合作美仁牦牛和夏河科才牦牛列为新发现牦牛遗传资源品种,这一新的发现为维持畜禽遗传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目前,碌曲、玛曲、夏河、合作四县市结合省级牦牛良种补贴资金,开展良种牛调引及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作,共计调引二级以上甘南牦牛种牛1100头,基础设施改造提升5万平方米。全州认证“三品一标”牦牛系列产品65个,入选“甘味”农产品牦牛系列产品8个;认定牦牛产业领域的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建成农畜产品产地冷链设施220座,总储藏能力3.78万吨……已初步形成了畜牧业生产适度规模化、养殖标准科学化、经营销售市场化、生产设施规范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