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私以为,现如今大多与“古典”二字衔接的中国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重视,却仍然免不了车水马龙的现代生活将它无意间淡化,古典诗词在这种情形下同样免不了“被迫降级”,包括我在内的身边大多数人,对“古典诗词”的认知和了解无不局限于前十二年的课本和应试教育,《琵琶行》《蜀道难》《离骚》等等,他们仍然能凭着从前手下默过千百遍的记忆从头将篇目顺下来,一字不差,听起来确实很厉害,但深究其义、问其内涵、探其背景……如此种种,他们便都无可奈何,一笑而过了。 因此,所谓“古典诗词被迫降级”,并非指诗词本身,而是说太多人仍然停留在“背诗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刻板印象里,知其篇目而忽略诗词承载的情感、记录的历史以及文人墨客寄托在这数十个文字中的百态人生。 其实这种“被迫降级”也实属无可奈何。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行色匆匆,被时间的洪流推着向前走,这是生活,也是每个人的现实;而诗词又大多浪漫,挥毫泼墨,有人用“愿逐月华流照君”倾诉爱意,有人用“曾经沧海难为水”祭奠遗憾,有人用“心随朗月高”标榜理想,有人用“我寄人间雪满头”描写死亡……当现实和理想相遇,生活和浪漫冲撞,奔波于车水马龙之间的人们与千百年前的迁客骚人又能有几分共情呢。 但或许诗词对于生活的意义又恰恰体现在这里吧,我们都是在相同大时代背景下认真生活的人,这里的生活一半是平凡,一半是继续,在红尘喧嚣中,我们学着剃掉棱角欢愉在人际里,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了,没有时间去想浪漫的田园和理想,沉浸在人来人往的日子中,总得有一些东西承载快被遗忘掉的诗意——或许诗词可以。 于是我读诗。 于是,看到月亮我便不再只想到月亮,我会想起有人对天际举杯笑叹“对影成三人”;闻到花香我便不再只记得花香,我能想起有人在山寺也曾感叹人间四月,芳菲散尽。 于是我读诗。 我读行文里起承转合了千年的喜乐悲欢,妄想从白纸黑字间能窥见一点点时代的盛开凋零,试图超过千百年的时空间隔,从呼啸的岁月中抓住光阴具象的光影。 荷尔德林的诗里是这样写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脚下的前路是我的生活,而凝固在墨香里的诗文字句,应该是我遗失的诗意。这是我所能想到的,诗词对于生活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