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龙
走进甘南,遍布一江三河的文化旅游项目竞放异彩,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如火如荼。一个个高标准的文化广场,一支支活力四射的文体团队,一曲曲欢快动人的旋律,无不为甘南文化旅游写下生动注脚。 “文化旅游”已然成为甘南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近年来,甘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文化旅游作为首位产业,坚持点上抓景区、线上抓景点、面上抓景色、乡村抓品味、城市抓品质、空间抓规划、整体抓协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打造“一十百千万”工程,既跑出了“五无甘南”的加速度、亮出了“九色甘南”的大招牌,又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也让文化旅游博了彩头。 一个顺应潮流的研判,一个恰逢其时的决策,“五无甘南、十有家园”目标顺势而生,催动新时代科学发展的求索与实践。 曾经只为经济“搭台唱戏”的文化和旅游被确定为首位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站到了发展舞台的中央。甘南把文化旅游作为经济新常态下新增长点,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点,转型跨越的有效切入点,富民增收的主要着力点,坚持挖掘文化内涵,深化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甘南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 甘南文旅先后荣获甘肃省全域旅游发展创新奖和创建先进奖、中国最佳民宿度假目的地、2020首届国际微视频暨青年短视频创作精英挑战赛优秀组织奖、2021甘肃文旅“热点营销创新奖”和“最佳打卡地”等多项殊荣,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胜地”“2017年中国十大摄影旅游圣地”“2017最美中国生态、自然旅游城市和民俗、民族旅游城市”“2018年度中国人眼中的丝绸之路十佳特色旅游城市”、2019年亚洲旅游红珊瑚奖——“十大最受欢迎文旅目的地”、全国自驾游爱好者最喜欢的地方第1位、最能释放自驾游爱好者激情榜第1名。 一项项掷地有声的举措,一个个蓄势待发的项目,“以点带面、以线串整”的“一十百千万”工程,叩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强音。 2022年6月,州委、州政府组织召开全州重点工作现场观摩推进会。各县市、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生态文明小康村和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产业培育发展、旅游风情线改造提升等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实地观摩,一路行、一路看、一路思考,总结成功经验、学习有益做法,大家信心高涨、激情昂扬,一致认为这次观摩活动启迪深刻、收获极大。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行动,打造“最美国道”作为序曲唱得格外动听,标志着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掀起新的高潮。 上半年,甘南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党代会精神,聚焦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目标,纵深推进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总投资2.6亿元的15个文化旅游标杆村提升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12个,谢协、安果、庙花山、尕秀、博峪、土桥子6个村实现线上咨询和预定功能,卓尼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和谢协、安果、庙花山、尕秀、博峪、土桥子创建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样板村完成省级评估验收。加快建设8县市数字文化馆服务平台,争取落实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首曲文化公园建设项目资金0.2亿元,有序推动总投资8.7亿元的冶力关、扎尕那、大峪沟、拉尕山、“三玛”湿地、车巴沟、东明山、卡加曼等16个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打造8条精品旅游线路和生态景观廊道,甘南环线自驾线路产品跻身马蜂窝国内热门自驾线路TOP10榜单前五名。 甘南大力实施“三产”提档升级工程,做大做强餐饮、住宿、商贸等服务业,增加文化旅游相关产业附加值。加快推进夏河藏医药文旅康养体验馆、扎尕那生态旅游养生特色小镇项目建设。申报补助资金2200万元的乡村旅游和资源开发类项目11个、补助资金700万元的产业发展类项目7个。全面完成全州289家涉文涉旅企业、10家旅行社、28家星级饭店升规入库调研摸底工作。深度融入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改造提升合作、夏河、卓尼、舟曲4个文化街区。旅游标杆村、藏族风情的康养小镇、特色城市小品等一大批以旅游为主题的建设项目,正在悄然启动…… “量体裁衣”的策划,因地制宜的实践,“山水+人文、历史+现代、传统+创新”的自然雕琢,为建设绿色幸福新甘南注入澎湃动力。 为提高红色旅游吸引力,在迭部腊子口、茨日那、俄界等景区,设计了一系列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其中的体验式红色旅游。游客们既可以瞻仰革命遗址,又可以像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坐下来,上一节党课,重温一遍入党誓词,追寻“俄界会议”的记忆。穿上当年战士的服装,走一段红色路,唱一首红色歌,吃一顿忆苦饭,喝一壶壮志酒,感触自然深刻。 在舟曲各皂坝、土桥子,村民用创业历史感染游客,用石头构筑特色,用农家采摘营造氛围,用绿色旅游撬动农民致富的项目日渐兴旺。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做起了文章,建起了葡萄、樱桃、核桃生态采摘园。曾经的穷山秃岭变成了遍地生财的宝地、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吸引着八方来客。 与此同时,独特而厚重的民间文化遗产也为旅游增加了色彩。争取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补助资金150万元,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江草工作室入选全省确定立项培育的20个甘肃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组织参加全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和“如意甘肃 多彩非遗”展演活动,努力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加快推进拉卜楞寺修缮工程收尾工作,持续实施洮州卫城等文物维修保护项目;开辟博物馆“云看展”宣传专栏,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甘南州博物馆主题直播活动,推广“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警营、进养老院,“流动的博物馆”带残疾儿童“触摸”历史和“流动的博物馆”帮助特殊儿童感受文化魅力分别在新华社精彩中国栏目和新华社甘肃频道发布,单项阅读量突破150万+;持续推进甘南州博物馆(科技馆)建设,同步做好州博物馆陈展大纲评审和布展前期工作,积极开展流散文物征集工作。 山水与文化水乳交融,历史与现代相得益彰。 从正月开始,伴随着拉卜楞寺正月毛兰木大法会拉开文化旅游的序幕,随之,甘南州香巴拉旅游艺术节、舟曲松棚灯会、巴藏朝水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陆续登场。 行走甘南,所到之处,一幕幕文化旅游大戏正在上演,而这仅仅是甘南旅游“四季歌”中的一曲,是甘南打造文化旅游胜地的精彩一面。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融合中,甘南大地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近年来,甘南加强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发掘那些隐于断壁残垣的宏大史诗,寻找生命密码的蜘丝马迹,一层又一层神秘面纱被揭开,璀璨文明不惧时光流逝,千秋文脉得以代代赓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