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 一进腊月,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蒸馒头、炸油饼,贴窗花、大扫除,杀年猪、备草料,赶集市、办年货。可对我来说,有乐在其中的享受,有心非所愿的参与,有满怀信心的期待,也有无可奈何的失望。 到了除夕,我从早到晚站在家门口,盼望着城里的大伯回来,越到傍晚的时候心情越急切。因为大伯会带来苹果、花生、柿饼、水果糖、葡萄干和罐头、带鱼等各种好吃食,还有可以尽情燃放的烟花爆竹。更令人激动的莫过于大年初一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围在大伯身旁领取压岁钱了。 正月里,三五成群、七八为伙的孩子约到一起,在平坦广阔的田地里追逐打闹,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但个个兴致高昂、意气风发。组织一场捉迷藏游戏,无论找到的时间长与短,讲起来都欢天喜地、津津乐道。不知谁偷偷从自家地窖里提来一布袋土豆,大家便赶紧张罗起来,操办一场野外“地窝窝”烤土豆,等不及烤熟就用餐了,总感觉抢着吃就是香。 沉浸在童年过年的美好时光里,天真烂漫的愉悦,让一切烦恼和忧愁烟消云散;真诚纯洁的心境,让一切压力和困惑荡然无存。 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二十多年里,先前每到春节都要按时回老家过年。行进在回家的路上,一首《常回家看看》,字里行间流露出骨肉相连的亲情,音韵旋律饱含着阖家团圆的幸福,唱出了无数游子与亲人在一起时的喜悦心情、释怀心理和共鸣心声。每次回家过年,在听母亲的唠叨中,在与父亲的交谈中,在同父老乡亲的问候中,最为深刻的印象是,一个个熟悉的面孔都留下了岁月洗礼的深深皱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觉油然而生。 百善孝为先,孝道既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家风传承。对于常年在外的游子而言,回家过年不仅感受到家人团聚的温暖幸福,更为重要、更有意义的是尊老尽孝的难得机会。 近十多年来,我严格执行自己定下的“规矩”,即使手头再拮据,老家的过冬燃煤一年不落地保障,全家老人的衣袜鞋帽每隔一年换套新的,一家人需要的生活用品、厨灶用具、常用药品集中购置。 起初几年,父母说他们还能下地干活,自食其力,日子能过得去,怕我花钱受连累,给到手的现金都一直存放在“不吃草、不喝水、压不塌”的老木柜里。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一年年老去,身体也力不从心,奶奶去世后更是对人生“看开”了,便一改先前存钱不花的习惯,有时还打电话让我在一些家务事上出钱资助。相比之下,一些家庭体弱多病的老人常年吃药住院,花费巨额“冤枉钱”,我更愿意、更舍得为父母提前开支日常生活所需的“零花钱”,让他们始终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今年春节没回家过年,有事没事总想与远在数百公里外的父母视频连线,听一听家乡的发展变化,聊一聊准备了哪些年货,问一问家里还有什么需要买的,谈一谈堂弟结婚的事情,叙一叙亲戚邻居的家长里短。每次通话半小时以上,总感觉说不完、道不尽、意犹存,究其原因应该是长期以来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形成的“过年情结”。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已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寄托。不论男女老少,人在哪里,身居何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每一位华夏儿女一年到头的最大心愿,团圆感恩、喜庆祥和、祝福憧憬是贯穿其中的价值内涵和坚定执着的理念追求。 行走在大街小巷,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徜徉其中,欣赏的是中华文化的独特风景,感受的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深的无穷魅力。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过年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既赓续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又绽放出凝心聚力奋进新时代的新风正气,既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节日生活品位,又以现代文化元素引领假日生活情趣,给人们带来了充盈丰厚、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构筑起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精神家园。 为言今岁胜去年,来岁应须更胜前。在春节过年的日子里,看着火红的灯笼,迎着乍暖还寒的春风,站在高山之巅,向着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思索着破旧与立新、辞旧与迎新、除陈与布新的轮回交替,点燃激情、振奋精神、正心立志,踏上新的奋斗征程,一起努力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