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去尕秀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3年02月2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敏奇才


  □敏奇才

甘南“金羚”年度文学奖
  从碌曲县城出发,沿着国道213线一路前行去素称晒银滩的尕秀。晒银滩在汉代时曾称漒川。三国时期,姜维出石营时,曾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漒川境内筑城。晋时,在晒银滩置漒川护军,再筑漒川城。晒银滩因漒川而名存史册。
  从车窗往外望去,金露梅和银露梅铺满山坡,恰似一张花毯盖在山间。
  朝阳倾泻在茵茵绿草间,轻抚芽尖嫩黄的草穗,我仿若也成了那一丛草穗。
  炊烟袅袅升起,缭绕在悠闲吃草的牛羊周围,一位牧羊姑娘正在一头黑牦雌牛身下专注地挤牛奶。吃草的羊儿,天上飘动的云,让人分不清哪是云哪是羊。
  尕秀停车场就在国道213线旁边,我们一行人跟着村支部书记,去采访“尕秀之家”的主人拉毛加。我们坐在牛毛毡上,看着游人和忙着端菜的藏族女孩进进出出。
  十几年前,我来尕秀买羊,那时尕秀村房舍破旧,道路泥泞。村外有两间低矮的红砖瓦房,开着一个小杂货铺,商品种类无几,只是给过往大车司机或是游客应急的,摆放最多的是方便面、矿泉水和鞋袜,还有从碌曲县城带过来的糖果和一些小物件。家家户户门外的高地上摞满一堆又一堆牛粪饼,这便是牧民一年四季做饭取暖的唯一燃料。泥泞的道路上满是牛粪羊粪便、枯草,碎石子混合着被牛羊踩踏得不成样子的路面,雨天走路一步三滑,晴天行走尘土飞扬。着实让人去一回就不想再去第二回。
  后来,我从合作去迭部县城或是郎木寺小镇的时候经过了几次,破旧败落的尕秀一如从前,就像上天遗弃在晒银滩的一件破衣服,任凭风吹雨淋,毫无变化。
  穷则变,变则通。
  尕秀的变化是在国家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扶持政策之后改变的,而且是大变样。
  拉毛加是尕秀村的原党支部书记。他熟知尕秀村的人文历史,对尕秀村的规划更是胸中有数,脑中有图。他说,尕秀以前一直叫晒银滩,可见它当时的富裕和丰硕。只是后来变得不那么有名了,变得和普通的藏寨没有什么两样了。据传,在格萨尔王统治岭国时期,尕秀就被纳入了岭国版图。这里地域辽阔空旷,水草丰美,但人迹罕至。一次,岭国大将嘉察夏噶北征,率军路过尕秀,见此处地域辽阔空旷,水草丰美,是天然的牧场,内心喜悦,遂命人堆了一座甘珠尔石堆,并在此地驻扎部分将士留守戍边。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人口增多,尕秀也慢慢地繁荣发展了起来。这里的牧民一直自称是“尕秀部落”,藏语意为“甘珠尔石堆背后的部落”。历史上的尕秀也曾一度繁荣过,从旧洮堡经石堡城沿洮河一线到晒银滩草原,是当年内地和藏地茶马互市的重要路线,是洮州商户经常要走的通商之道。当年著名的河曲马就是经尕秀走了洮州,再从洮州走天水到汉中。商贸的繁荣,必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近代以来古茶马古道的废弃,尕秀从此断绝了与洮州各路客商的联络,走向了自我封闭的道路,断绝了商路,从此走上了纯牧业的道路。
  尕秀在等待一个历史的机缘。
  这机缘终于等到了。
  2013年11月,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这让尕秀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和推进中一步步走向新的繁荣。
  拉毛加是第一个参与脱贫攻坚并全力配合国家政策的人,也是第一个率先脱贫的人。曾经的尕秀牧民们居无定所,栉风沐雨。如今,游牧生活一去不返。一排排拔地而起的藏式民居取代了先前低矮的“冬窝子”,牧民们布满沧桑的脸上逐渐褪去了昔日游牧岁月留刻的痕迹和艰辛生活的风尘,绽放着金露梅般灿烂的笑容。
  在晒银滩草原上,牛羊再也不来尕秀新村了,尕秀新村是建给人居住的,旧村才是留给牛羊的。把人畜分开,这是牧民新居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打破传统的第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目标是提高牧民的人文素养,改变牧民的传统观念,将草原保护、牧业发展和旅游业兴盛结合起来,做新时代的新牧民。随着甘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种把牧业当成主业的观念也开始有所转变。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分解到内地去打工,长见识;一部分人留在家里搞旅游业,像拉毛加、索南贡布、完茂草等人把旅游业搞得红红火火。
  那些从内地来旅游的客人,一拨又一拨来到拉毛加的“尕秀之家”,要住一晚上,还要吃他们从未尝过的藏餐。
  拉毛加悠闲地和我们说着尕秀的过往和现在的变化。他是尕秀村第一个转变观念的人,也是尕秀村第一个带头发展旅游业的人。
  前脚踩出路,后脚跟步行,哪怕前面是尖石碎砾,他也义无反顾。
  2013年,尕海乡政府倾全乡之力打造尕秀村为生态文明小康村。这是尕秀村彻底借力翻身的一个机会。机缘到了,首先要做的是彻底改变牧民们的思想观念,把牧民们的思想观念从世代游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让牧民定居,让牧民居住在建设一新的新居里,告别与往昔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看着全然一新的尕秀,我在心里问自己,这就是晒银滩?晒银滩是一个听着丰硕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尕秀更是一个听着秀美且富有韵味的名字。
  当时,州上定点帮扶部门全力参与设计建设,碌曲县的广大干部包村包户做动员思想工作,他们背着干粮,有的甚至领着孩子吃住在尕秀,一家一户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
  从拉毛加的叹息中我认识到做人思想工作的难度。早年间,我也曾在乡镇工作,每天最难的工作就是入户做人的思想工作,人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其他工作都会迎刃而解。
  穷家难舍,破家难丢,这是人之常情。居住了几十年甚至是几辈人的“冬窝子”,突然说要拆迁了,要搬家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思想还是通不过,毕竟人人都对生养他的那个土窝有着深厚的感情。尕秀新村的规划下来了,规划人员给住户重新规划了新的定居点。
  国道213线由西向东穿过了晒银滩,尕秀新村就建在国道旁,一是不占草场,二是进出便捷,三是将来建成可以发展旅游业
  尕秀成了名副其实的晒银滩。路过尕秀的游客都要在尕秀停留一阵,看看尕秀的变化,听听尕秀的故事,来过的人都说尕秀是一个富裕的藏寨。
  尕秀新村建成后,有些人家很快就搬进了新居。拉毛加也搬了进去,看着干净整洁的新居,拉毛加只有无限地感慨。搬进了尕秀新村,牧民就不能再把旧居的破烂东西放进新居。县乡两级工作人员又一次进驻尕秀村,以身作则,从勤洗被褥、清扫室内、搞好个人卫生来着手,一点一点改变牧民几十年来养成的老习惯。
  终于,尕秀村变了,美了。一时间,尕秀游人如织,宽敞的停车场有时都快车满为患了。
  那些在尕秀落败时断了联系的“主人家”寻访着来了,接续曾经的友情,诉说曾经的故事。
  听着拉毛加一件件讲述尕秀的故事,我被感动了。我多想在这儿多住几天啊。白天跟牧民们一起不知天高地厚地谝些闲传;晚上躺在晒银滩的帐篷里,听着草原上的虫叫风鸣,看着头顶的满天星斗,想象英雄格萨尔王率军征战的战斗场景和洮州商人赶着庞大的牛帮进藏的浩大场面,那该是一个多么惬意的时刻。
  尕秀的故事还没有写完,尕秀的路还没有走完。
  假如我再次来到尕秀,我一定是一个在晒银滩草原上牧羊的黑脸膛牧人。
  拉毛加的故事也没有讲完。
  拉毛加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虽然在尕秀很多人的汉语说得不是很流利,但拉毛加的汉语却说得比我们还流畅。他说他是读过几天书的,他觉得人的一生中只有读书才是真道,如果人不读书,那就会在事物的认知上有所欠缺,有时候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也把自己拧得吃力。尕秀村里以前放牧的人多,对读书不是很重视,虽然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学龄儿童读书,但在放牧牛羊繁忙的季节里,就会有人放下书包去放牧牛羊,把读书的事放到了一边。书要一个劲地读,断断续续三天放牛两天牧羊,书是读不成的。这样也就荒废了一部分人。自从尕秀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以来,人们开始对读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牧民们也对读书重视了起来,再也没有娃娃荒废学业去放牛牧羊了。
  说到这里,拉毛加开心地笑了起来,好像听到了娃娃们朗朗的读书声一样。
  思想解放先要从读书开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观念改变先要从年轻人开始,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拉毛加富裕了,他把自己的“尕秀之家”转包了出去,让别人去经营,他自己跟着别人学管理和如何经营。毕竟放了几十年的牧,在旅游业的经营理念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让别人经营,自己不花钱学习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拉毛加虽然现在已经卸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但他仍担任着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一职。虽然是个闲职,却管着村里最多的事务。小到村道哪里破了,路灯坏了不亮了,牧民们因草场界线发生纠纷了,大到牧民的民事纠纷、交通事故,哪一样都不能缺了他。多少年养成的习惯,牧民们大大小小的事情必须经由他参与才能处理好。
  2021年腊月,天寒地冻,一个临夏司机装着一车羊行驶在尕秀村的附近时抛锚了,停在国道上动弹不得。面对寒冷和饥饿,临夏司机求助于拉毛加。拉毛加二话不说,央求村里一个有车的司机载着那个临夏司机到碌曲县城找修理工。而他却跑回自己的冬窝子,拉来半架子车青燕麦草,喂给了一车瑟瑟发抖的羊儿,救了那个临夏司机的急。
  走了,走了,回头再细看尕秀,尕秀的故事在中午的阳光里旋绕,在游客的追问下被重述。
  我还想细究漒川城远古的故事,晒银滩以往的故事,还有尕秀现在的故事……
  下次吧,下次再来尕秀,我将捋一把牧草的种子,把芨芨草、夏宾草、懒草、羊草和蔗草的种子撒在我的心田里,长出一片绿原来。
  也许我还要捏一把漒川城的城灰,装在我的记忆里,绘出一座雄伟而古老的城池。
  走了,我带回了尕秀鲜活的记忆和尕秀牧民金露梅般的笑容,那笑,在阳光里回荡。
  走了,我还会回来的,带着不泯的记忆再来尕秀,和尕秀的牧民互诉衷肠。
  晒银滩,这个人世间绝无仅有的香巴拉,正在传唱尕秀之歌,绵延不绝。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