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母亲的家常菜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3年03月1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蒋勋

  母亲的菜为什么好吃?为什么让我念念不忘?
  有时候想不通,以为是自己的偏执。
  有时候忽然就想通了,因为母亲生活在一个有许多时间的年代。
  有很多时间,慢慢地生活,燃着纸,燃着木屑,慢慢从炉门吹气。火旺了,加大块的木柴,火上来了再加煤炭。
  现代瓦斯炉一打开就有火,大火、小火、中火,随意调。真是方便,但是太方便就很难慢下来,一切都越来越快。
  人类不会再回到用柴木燃火的时代,因此,我们也找不回缓慢、等待、耐心,对着炉门吹气,看到空隙里火苗窜动的经验。印度古老的文字中曾经描述火苗会越分越多,无穷尽地分下去,火苗本身却没有减少。
  许多哲学是哲人们在长时间看着火的思维里产生的。我当然希望,打开就有火的瓦斯炉,一切都快速方便的时代,也会产生属于它的哲学或信仰。
  爱是可以一直分下去的,越分越多。美,也如此,可以越分享越多,不会减少。
  我想,福分也是如此,越分享越多。福分用尽,大多是霸占着,不与众生分享,不知不觉,连自己原有的福分也消耗殆尽。
  母亲的时间很多,她在缓慢的时间里可以做很多事。
  疫情防控期间,我减少了很多活动,多出很多时间。在多出的时间里,我整天读书、抄经、画画。刚开始时觉得真好,有这么多时间画画看书,久了,我还是感到少了什么。
  好像整天画画读书这样的福气,也是要适可而止。每天去美术馆、音乐会,确实有福,但还是适可而止就好。
  回不到平凡生活,连艺术也会装腔作势起来。所以我就把不去美术馆的时间,用来细细看自己买回来的菜。
  疫情让我慢了下来,用去美术馆、音乐会的时间,回家好好生活。
  买回菜来,像母亲当年那样,把菜一一摆在桌上。那时候一家八口,菜量很大。
  现在常常一两个人吃,就希望菜的种类多一点,菜量少一点。
  一把小芥菜、一个白花椰菜、一个奶油南瓜、一把我爱的芫荽、一颗番茄、几条秋葵。柠檬,可以调蜂蜜加紫苏叶、薄荷做饮料;一颗番茄,需要想一想拿来做什么。当季的柿子,只有日本和歌山柿子三分之一大,又小又便宜,毫不起眼,但是,当地当季,我很珍惜,饭后尝一点,配清茶,恰到好处。
  为我调养身体的中医跟我说:“要吃食物原型。”“原型?”我不十分了解。
  “当地当季,不过度料理。”
  懂了,这样好的水土,这样好的四季,雨露风霜,温暖的阳光,天地的福分都在眼前这些时蔬上。
  菜肴“恰到好处”就好,不要过度,不要伤了天地福分。
  “恰到好处”,就减少了“糟蹋”的愧疚。
  这样的时间,缓慢悠长,可以和自己相处,也不会虚度。
  时间很多,所以不太依赖复杂的厨具。手,就是最好的工具。
  以前常听长辈说,讲究人家的菜是不用刀切的。
  刀切,有铁味儿;刀切,也很难像手择的那么细致。
  现代人很少有择菜的经验了,应该回忆一下母亲择菜、掐菜的动作,手指拿捏,我都记得,因为我就坐在旁边。
  她一边择菜、掐菜,一边和我娓娓道来,《白蛇传》《封神演义》《杨家将》,我都记得清楚。那是我最早的文学养分,母亲却不说“文学”,她说的是:“做菜的过程也处处显出做人的本分。”
       (摘自新浪网作者微博)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