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
每次看到自己养的牦牛像云朵一样在养殖场里流动,我都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牧云人。一声呼唤,这些流动的“云朵”就亲昵地围在我的身边,像孩子一样欢快地哞哞叫着。 十年前,对于一个生活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的甘南草原娃来说,这都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本地工厂企业很少,养殖放牧牦牛又苦又累,年轻人都纷纷自找门路外出打工。看夕阳在草场上起起落落、数着白驹过隙的日子,成为“留守人”每天的生活内容。从小就放牧牦牛的我,对牦牛有着深厚的感情。那时候,家家户户散养一些牦牛,放在房前屋后或者一望无边的草场上,任凭它们自由自在地吃草闲逛。远远望去,就像星星点点散落在一片绿毯中。牦牛产奶基本以家用为主,牦牛肉用来食用,低于的就售卖贴补家用。逢年过节或者婚丧嫁娶、孩子升学的时候,家庭条件较好的,会杀牛宰羊用作庆贺,那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日子。我家也养了几头牦牛,每次放学回家,那些牦牛远远看到我就会哞哞地叫着迎上来,像是欢迎我,又像是来告诉我该给它们喂草料了。每次我都喜欢去拥抱一下它们,就像老朋友一样。 后来我去城里上大学,选择了兽医专业,我对远在草原的牦牛倍加思念。毕业了,我回到故乡的大草原,看到很多家庭还继续着最原始的散养放牧模式养殖几头牦牛,生活条件依旧艰苦,这让我心里不由有种莫名的疼痛和惋惜。思来想去,我认为只有在这无边无际的绿色大草原上,我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为了心里的那个“牧云”梦,我毅然决定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决定回家乡发展牦牛养殖。 这个决定让父母和亲友反对了很长时间,他们轮番劝我,说好不容易村里出了个大学生,家里亲戚朋友都指望着能成龙成凤,有所作为呢,现在成了大学生却又要回到这草窝窝里来,是不是还没有穷够?每次听到爸妈夜半的叹息声,总让我心生愧疚。但这也时时激励我暗下决心,既然选择了牦牛养殖这条路,就要做出个样子来。 牦牛养殖对于我来说,既是对家乡甘南牦牛养殖的一种情结,更是希望通过规模畜牧养殖致富的一个梦想。 一开始,我也只是买了十几头牦牛进行“小打小闹”的养殖。我从小就有放牧养殖的经验,大学学的又是兽医技术,术有专攻,一技在身的我从头做起,清理圈舍、科学预防、精心饲养,每一个环节我都亲力亲为,确保不让牦牛生灾害病。每次我在草场上放牧的时候,我就像看到十几朵调皮的云朵在大草原上快活地撒欢。它们像一群不会说话的孩子一样,每天给我带来开心和期待。 辛劳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看到卖牦牛奶的收入,爸妈的叹息声渐渐少了。我清楚地记得卖牦牛奶的那个清晨,父母早早地守在院门口等待来收奶的车辆。从那以后,他们每天成了我的牦牛奶销售专员。小规模养殖的试验成功让我更加坚定了扩大养殖规模的信心,也让我心里萌生了想要把牦牛圈改造再做大的念头。 甘南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之一,生态好坏关乎黄河水源保育。而当地散牧式的养殖给草原生态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国家先后实施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修复等治理工程,保护大草原促成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那一年,州政府依托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出台了产业补贴政策,支持家庭牧场配套建设牲畜暖棚、储草棚等基础设施,这无异于雪中送炭。我毅然贷款将自己家里的牦牛圈扩建成了家庭养殖场。 从家庭式养殖到规模化养殖,是一个飞跃,更是一种考验。从牦牛买进来到产奶出售,那一段时间,不分白天黑夜,我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养殖场,父母也是全力给我帮忙。有时候,我会半开玩笑地和他们说:“你看你们忙得比我还上心,这些牦牛简直就像你们的亲孙子一样。”他们听了哈哈大笑。那一段时间虽然苦,但是苦中作乐,看到所有的牦牛健健康康地成长,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不值一提。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那一年冬天,没想到遇到了那么大的暴风雪。突如其来的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晚上,我的养殖场钢架棚是否能承受住这么大的雪,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因为心里不踏实睡不着,我干脆爬起来,扛一把木锨和一把竹扫帚,爬上大棚顶部,推一遍积雪,再扫一遍。一个晚上,我就小心翼翼地在钢架大棚上来来回回推雪扫雪,生怕积雪压塌了大棚,那自己的心血就算白费了。天不知不觉快亮了,父亲起床过来查看养殖场,看到我冰雕雪人一样站在大棚顶上,他被吓了一跳,赶紧帮我扫完最后一遍雪,我们才回屋。 母亲在灶堂边一边添着柴火,一边抹着泪,抱怨我为了养牦牛,连命都不要了。 等到我在被窝里捂了一会,又喝了姜汤暖了暖身子,我安慰父母说自己没事,只要大棚保住了,我挨一下冻没啥大不了的。不说还好,听我这么一说,母亲竟然忍不住哇地哭出了声。 晌午时分,雨雪终于停了,我坚持起床到养殖场查看大棚。放眼望去,整个村庄和草原都被白雪覆盖了起来,天地一片白茫茫。大棚顶上,我看到父亲正扫完了积雪,杵着木锨眺望着远方的草原。那一刻,他的身上披着塑料布,腰间用绳子紧紧地扎住,风一刮过来,头顶的落雪从脸颊边飘落,像极了一个盖世的英雄。 经过这次考验,更加坚定了我事业不成绝不收兵的信念。后来新扩建养殖大棚,我每次都请教专业人员进行重点加固,确保大棚能经受住青藏高原最大的雨雪考验。 当第一笔售卖牦牛奶的资金打到我的银行卡上时,父母看着我黑瘦的样子心疼不已。我知道草原娃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倒是庆幸自己将这三年零散的时光打造出来的试验地,终于拼出了属于自己的前景,我的信心更足了。 我的小小成功,让乡亲们看到了规模养殖牦牛的“钱”景。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我也想把自己放牧的这片“云朵”赶进更多人家的牦牛圈。那几年,在我的带领下,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后生也被家里人叫回来发展牦牛养殖。我肩头的责任更大了。我一遍一遍耐心给他们传授养殖技术,帮助选择种牛,陪同他们一起去采购。在圈舍改造、种牛培育、畜医救治、疫苗接种、牛奶售卖等方面要给大家做好引导帮助,教会大家更加科学、健康的养殖方法,改变传统养殖观念,接受“预防先行、治疗为辅”的理念。渐渐地,一些有养殖经验的老人也改变了原先的养殖习惯,采取夏秋季原生态放养、春冬季舍饲养殖。这既保障了牦牛绿色天然的特性,也能提高养殖效率。一时间,村里的牦牛多了起来,到处都可以听到牦牛欢快的叫声。 为了确保种牛品种优、少生病,我从省城农科院和原先就读的畜牧学校等部门邀请了畜牧专家定期来村里进行技术指导。又专门引进英国娟姗牛和本地美仁牦牛杂交繁育后的新品种娟犏牛,这种牦牛生长快、抗病强,产奶量高。而我自己也加入了当地牦牛养殖专家服务团,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更多养殖户。通过技术培训和实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更多的“土专家”、技术员。几年下来,我和乡亲们一起养牦牛,一起售奶,一起卖牛。每到售卖季节,很多客商上门收购,村口车水马龙,牦牛的盛名越传越远。我的养殖场占地面积也由最初的十几个平方围栏羊圈发展到十五亩的规模化养殖场了。 壮大牦牛养殖队伍,专业合作社是条路子。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后来我又发起成立了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让全体社员可以通过合作社这种形式,互帮互助,合作共赢。建立了越冬棚、保育舍、干草棚等设施,配备了齐全的饲养、采奶、防疫等设备,能容纳上千头牦牛冬春补饲、夏秋放牧和分群养殖。同时,合作社还吸纳10多名村民从事管理、放牧和饲草料加工等工作,并以固定工资、分红等方式带动牧户增收。通过几年的带动和发展,先后有100多户村民成为合作社社员,养殖规模超过万头。现在,仅合作社社员的年销售额就达到千万元以上,单户每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比比皆是,大家一说起我们村的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无不翘起大拇指由衷点赞。看到乡亲们靠养殖牦牛致富的笑脸,这更鼓舞了我带头把牦牛养殖做大的念头,把甘南的这片致富“云朵”放牧到更远的远方。 甘南州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牦牛产业基地,拥有4000多万亩天然优质牧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得天独厚的优越资源,又加上州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不尽快把自己的牦牛养殖事业做大,简直就是在“浪费”资源。有时候,在和合作社的社员聊天的时候,谈起全州120万头牦牛养殖规模中,我们自己的养殖场仿如冰山一角,这常常让大家都觉得把牦牛养殖事业做大更是迫在眉睫。 敢选最难的这条路前行,就要勇敢坚定地一直走下去。在我的养殖规模扩大到存栏量200头以上的时候,我需要解决的不仅是牦牛奶、牦牛肉售卖,还有种牛的销售问题。当地一些深加工企业不断拓展牦牛肉、奶、绒、革、医、美等市场,也给我们的牦牛养殖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寻师访友和培训引导,我又将互联网电商引进养殖户家里,通过电商平台,把养殖场的养殖流程、整洁环境、优质种牛等上传网络电商平台,向全国销售甘南牦牛系列产品,让甘南牦牛系列产品插上电商的翅膀,销往全国各地。 只要心里有这一片“云”,家乡的草原便会永远有着铺天盖地的牦牛群。通过养殖牦牛致富的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家乡发展了,群众致富了,乡村振兴了,“甘南牦牛”草原文化和“甘味”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也成了一张张靓丽的新名片,乡村旅游、草原旅游、乡村振兴将这一片曾经冷落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幸福是靠自己挣来的,你有多大的成色,世界就会给你多大的笑脸。每到售卖收获的时节,看着满圈的甘南“云朵”快乐地飘向五湖四海,仿佛我们“振兴乡村、共同致富”的心愿正在一个个实现。我相信,这些都将构成我们共同的记忆,在书写时代的道路上,让甘南草原上的“高原之舟”驮着幸福的“甘味”,和碧绿的草原一起永远焕发出绝色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