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2023年2月21日)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3年04月21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着力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陇原新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持续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的主要目标是: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粮食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未来五年的目标是:农业基础更加稳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打造10个百亿级产业大县,打造生猪、苹果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牛、羊、蔬菜、中药材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乡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效能和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稳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高质高效产业,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农民群众生活富裕富足。
  一、抓紧抓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坚持产量产能、数量质量一起抓,全力稳面积、稳产量。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落实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制种大县奖励资金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稳定农民预期、降低生产风险。加快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以定西为中心,打造梯田+马铃薯产业带,争取建设全国马铃薯战略储备粮基地、主食化示范基地和制种研发基地。加快玉米循环化发展,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推广玉米秸秆还田腐熟、土壤改良综合培肥、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动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加快小麦绿色化发展,重点在河西地区和沿黄灌区小麦生产大县,建立小麦绿色高效生产基地,采取轮作、深耕深松等措施保护地力,逐步走出具有甘肃特色的有机旱作小麦发展之路。加快推进河西地区粮食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造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有序增加大豆播种面积,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定油菜籽、胡麻、油橄榄等种植面积。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严防“割青毁粮”。严格市县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二)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充分利用未利用地、盐碱地等土地资源和丰富的林草资源,加快推广日光温室、智能温室、无土栽培和集约化畜禽养殖等现代设施农业,提高肉类、蔬菜、水果等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发展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建设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连片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鼓励对设施农业建设给予信贷贴息。
  (三)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统筹河西、陇中、陇东、陇东南、甘南高原5个片区,分区域确定发展重点和发展模式,抓好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等产业,开发更多绿色有机生态林下产品,今年产值达到65亿元以上,3年内达到100亿元以上。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苜蓿、燕麦等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和秸秆饲料化利用。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科学划定限养区,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加大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四)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强化储备和购销领域监管。健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落实生猪稳产保供责任,能繁母猪稳定在65万头左右。严格“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加强化肥等农资生产、储运调控。积极开展农产品国际国内合作。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提倡健康饮食。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五)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制度。守住全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良田好土优先保粮食。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实行“市县审核、省级复核、社会监督”机制,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真实、质量可靠。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建立和规范耕地转为园地、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管控机制。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六)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统筹推进,健全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管护机制,对山区山坡地、中低产梯田等全面改造提升,在河西地区大力推行小块变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建设模式,今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59万亩,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按照宜耕全耕、不漏一户、不漏一块的原则,推进剩余撂荒地整治,确保全部实现复耕复种。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强化干旱半干旱、红黄壤耕地产能提升技术攻关,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点。
  (七)持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一批骨干水网、跨流域调水、民生水利、水生态保护和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推进白龙江引水、引大入秦延伸增效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构建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相适应的水网体系。统筹好前端引调水和后端配置利用,加强到乡到村到户水利和安全饮水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水资源保障。加强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支持重点区域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强化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加快实施小水库除险加固和安全监测。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八)不断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研究开展新一轮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和农业气候灾害普查。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分区域分灾种发布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加强旱涝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农业生产防灾救灾保障。健全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基层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和重点人畜共患病源头防控。提升重点区域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水平。
  三、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机装备研发推广应用
  (九)持续优化农业科技供给。以实施强科技行动为牵引,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和研发强度,加强科技供给侧和农业需求侧对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提高科技支撑力和贡献率。强化农业科技研发,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作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农业科技专项,采取研发后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强化科技推广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稳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和应用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科技走进田间地头。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