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担负着领导国家建设和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历了以政治革命为首要任务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 一、党的领导机制和经济运行制度,推动实现了政党实行政治领导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机统一 新中国成立前,党在革命根据地施行以军事共产主义为主的经济制度,在延安时期就开始探索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全球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渐进中改革,逐渐加以调整和优化,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制度、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最新理论成果运用于指导开展经济工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引领作用。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 党领导经济的工作机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为指导形成的。这一机制发挥的领导作用,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治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逐步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构建了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体系支撑。中国共产党以指导思想为引领,有步骤地主动推进经济社会变革,又积极回应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诉求,将长期变革与短期发展、顶层设计与眼前问题、中央优势与地方积极、目标规划与监督检查相结合,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构建起了一套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 注重统筹谋划,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机制。党中央从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出发,研究重大问题,制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战略部署,出台重大文件、重要政策、重点措施,从宏观上指导整个国家的经济工作。在党中央的决策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等机构和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等会议是整个决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或不定期对关乎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审议,调整重大政策措施。与之相适应,地方各级党代会以及其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党内机构或会议,成为地方党委(党组)进行经济工作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党委(党组)根据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来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从全局上长远地谋划地方经济发展,决定关乎地方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措施等重大事项。 坚持两级推动,建立和完善执行落实机制。在中央层面,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全国人大将党的有关机构和会议等形成的决议、原则、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等上升为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赋予其法律效力、制度保障;支持中央政府依法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经济职能,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重大政策,处理好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对外经济往来等国内外重大财经问题和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支持全国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形成经济发展强大合力;支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最高法院等为党领导经济工作保驾护航。在地方层面,地方党委及其常委会履行领导经济工作的主体责任,把党中央经济工作部署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领导和支持地方人大、政府、政协等相关主体,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等重要事项。 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考核反馈机制。在推进领导经济工作的过程中,党纪国法以及考核体系、监督体系为落实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首先,各级党代会、党委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策受党内政治规矩、组织纪律的约束,不能随意更改、变通,必须严格执行。各级党委及其常委会要履行好领导经济工作的主体责任,指导、督促各项经济工作。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人大、政府、政协等按照法定程序通过的决策具有法律效力,受宪法和法律法规的保护,必须依法严格执行。其次,党组织、政府及其他相关主体构建了一套系统的考核体系,对检查、分析、评价、判断各项经济工作的成效提供了制度支撑,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追究责任,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策略。最后,纪委、监委等作为权力运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干部手中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查处领导经济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贪污腐败、懒政怠政、难担大任等违法乱纪行为及其他不良问题,推动干部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发展。 二、具体实践过程和艰辛奋斗历程,成功走出了落后国家战略引领下追赶发展后发赶超的正确道路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源泉。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始终不遗余力地进行领导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由历史方位、政治纲领、基本矛盾、发展战略、五年规划等一系列思想、理论、制度和政策综合一体的经济发展机制,通过有效的战略规划和执行落实,领导中国走出了一条落后国家实现“后发赶超”的成功道路。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但严峻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环境给党领导革命带来了巨大困难。在这样复杂和艰难的条件下,党领导开展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农业生产,发展各类工业,实现了经济上自给、政治上自立、军事上自强,取得了多次反“进剿”、反“会剿”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共有19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其中最重要和影响力最大的是延安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在陕甘宁边区,党领导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促进边区市场繁荣和金融事业发展,开创了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1937年,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后,在这里的13个春秋,党中央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经济路线方针政策,以延安为中心领导了全国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实现了革命力量大发展,取得了抗日战争最终胜利,探索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构建了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新的经济制度和体制机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我国逐步形成并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从缺乏经验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在政策、制度、组织机制等方面积累了经验,逐渐构建起全面领导经济工作的方法和体系,也形成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绩。 1978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开始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掀开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发展史,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谱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的新篇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全面启动农村经济改革,农村包产到户;尝试扩大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改革试点;打造改革开放的示范高地,建立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后,党领导、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建设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完善,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有经济,有力地指引和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深化对市场和计划二者关系的认识。随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渐进拓展对外开放战略,千方百计解决“三农”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持续推动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发展质量问题开始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核心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把握和认识,进一步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新的发展观引领中国经济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其中固然有着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创造出来的技术、产品、资金、人才等后发条件,但是如果没有党对赶超发展战略的系统谋划和长期坚持,恐怕也难以实现这样压缩版的深度跃进。党中央制定的十三个五年计划,在指导思想、规划内容上遵循和推动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华民族复兴逻辑,有效调动了社会的整体资源,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这个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科学制度安排,深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是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力量。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开启了加快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崭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直面新时代的新目标新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创造性地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重大理论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树立和坚持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原则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方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和需要关系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我们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达年均6.5%,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连续多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2014、2016、2017、2018、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相继跨越60、70、80、90、100万亿元大关,2021年突破110万亿元,达114.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8倍。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4%提升到18%以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2013—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提升至12551美元,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3亿人,在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的情况下,近两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仍超过1100万人。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进出口贸易规模从3.8万亿美元增长到超过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稳定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近千万生活在“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国也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的“秘诀”,那就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根本政治保障,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四、在中国共产党正确坚强领导下,甘南发生了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快速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巨大变化 自1953年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以来,全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投身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人民生活和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州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实现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和全面建成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建州初期,自治州国民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经过近七十年的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各个产业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经历七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沉淀和“十三五”规划的初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跨越,人均生产总值持续提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49年和1953年,全州GDP总量仅为0.30亿元和0.45亿元,1976年突破一亿,1996年突破十亿达到10.62亿元,2011年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1.63亿元。2022年全州GDP总量达到245.12亿元,是1949年的817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6.7%。1953年全州人均生产总值只有144元,1993年突破千元达到1079元,2009年突破万元达到10150元,2013年突破两万元达到20723元、2019年突破三万元达到30806元,2022年达到35662元,是1953年的248倍、增加35518元,是1978年的156倍、增加35434元。2022年,全州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8.37亿元,是1953年的5566倍,年均增长13.31%;是1978年的167倍,年均增长12.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9亿元,是1953年的2968倍,年均增长12.29%;是1978年的90倍,年均增长10.75%。 工业规模迅速扩张,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建州初期,甘南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与农牧业融为一体的家庭手工业和为数很少的手工作坊是当时地方民族工业的雏形。1949年,全州全部工业增加值只有12万元,1978年达到0.19亿元,1990年突破亿元达到1.52亿元,2008年突破十亿元达到11.90亿元,2022年达到20.42亿元,是1949年的17018倍,是1978年的108倍。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九五”以来,甘南州工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1998年,国家天保工程实施,全州关停了一大批森工企业。随之以黄金为主的矿产开发逐步崛起,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十五”到“十一五”期间,全州全力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围绕水电、畜产品、中藏药、矿产、建材等特色优势资源,加快培育特色工业和优势产业,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三产引领作用凸显,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建州初期,全州服务业发展基本为空白,1953年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8%。改革开放后,经过40年的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全州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2012年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五大生态”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占比不断提升,2022年达到71.4%,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全州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三次产业结构比也由2012年的14.3:27.8:57.9调整为17.1∶11.5∶71.4。2022年,全州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75.00亿元,是1953年的2.2万倍,是1978年的1160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1.94%,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凸显。特别是旅游业异军突起,2021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1.9倍和193倍,成为全州最具活力的业态之一。 基础设施成效显著,道路交通跨越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全州基础设施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化。2022年,全州基础设施投资额是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10倍。2022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358公里,是1949年的11.8倍,是1953年的8.7倍,是1978年的3.4倍,公路密度由1978年的5.5公里/百平方公里发展到2022年的19.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州基本形成以州府合作为中心、以“三纵三横”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支干的公路网络。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2年开工建设的兰郎高速公路临夏至合作段建成后,彻底结束了甘南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截至2022年末全州境内高速公路107公里。 富民优先有效落实,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近七十年的经济发展,不仅繁荣了甘南的社会事业和国民经济,也给甘南人民带来了物质文化生活的明显变化。1949年和1953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7元和20元,1978年为67元,2022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83元,是1949年的640倍,年均增长9.3%,是1953年的544倍,年均增长9.6%,是1978年的162倍,年均增长12.3%。2022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660元,是2004年的6倍,年均增长10.9%。2022年,全州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1.4%,分别比1949年、1953年和1978年下降39.6、37.0和19.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5.6%,比2004年下降3.3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环境革命独树一帜。2015年以来,甘南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聚焦城镇和农村主攻方向,打响环境综合整治歼灭战,以摧枯拉朽之势、脱胎换骨之变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全州新增环境保洁人员3334名、配发垃圾清运车1299辆、配置垃圾箱21784个,清除垃圾237万吨。“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和“五无甘南”的创新实践,让甘南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宣传甘南、解读甘南、展示甘南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奋进在新时代征程中耸立在甘南大地上的一块金字招牌。 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坚定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决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首要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第一个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始终做到“两个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重要论断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问题。这是最大、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中国的近现代史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也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而不能由别的什么政党和政治力量来领导。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须臾不可忘记,必须时刻铭记。党的各级组织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拥护“两个确立”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并将其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 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全面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正确处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干重大关系,贯彻落实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 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对发展问题的最新提炼,是管长远、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创新理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思路、发展方向的集中体现,代表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概况。甘南各级党组织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上游担当之责守牢绿色底线、以主动创稳之举维护社会安宁、以为民造福之心推动发展崛起,加快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