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给每个孩子都兑现一点农耕记忆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3年05月2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薛元箓


  □薛元箓

  朋友租了几分碎地,家庭农场那种。于是,朋友的朋友们挈妇将雏,把这儿变成了另一个家。
  从旁观察发现,凡大人,兴趣总离不开吃,只围着烧烤架和土灶转。而孩子的兴致,却在农活,土地和水才是他们热衷的玩具。一个擅研究吃法,耽于口腹的满足;一个喜水土之作,享受农耕的快乐。一时竟分不出,哪个更像大人,哪个更像孩子。
  比较而言,孩子的乐趣,更具天然的道理,甚至暗合着人类的基因。以家庭教育的角度审视,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走进田地,绝不仅是解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问题,更表征着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中国兴于农耕文明,孩子对土地的格外亲近并不意外,即便只是游戏的劳作,也可视为这种文明基因的一脉相传。
  这么一说,家长的义务就凸显重大了。笔者正在看一本《便民图纂》,是明朝官员写的农书。劝农向为古代官员的一件功德,农书也贵为四部典籍中子部里当然的一种。《便民图纂》之类,体现了农事教育在古代政经制度中的重要性。所以家长们也要向古人学习,耐下性子,不避繁难,满足于口腹之欲的同时,也与孩子亦师亦友,共襄农事。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这个义务,家长应该当仁不让。就像二十四节气,近年来已成国潮,每逢节气到来,科普贴、礼赞贴必弥漫网络。其实,节气正是古人专为农事订立的一套历法,每个节气都契合着一项具体的农耕活动。真正的节气热,并不在渲染怡情,也并不止于名词解释,而恰恰应该身体力行,通过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沉浸体验,把这个文化符号嵌入基因的记忆。
  不言而喻,以这样的家庭式劳作为沟通方式,以农事作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语言,对于强化家庭关系和营造家庭氛围,都具有显见的促进作用。这是带领孩子走进田地的另一个充分的理由。
  所以,建议家长们,如有可能,给每个孩子都创造一点农耕的乐趣吧。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