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学香
给女儿芹芹读《每个人心中都有2只鳄鱼》时,她与爸爸有这样一段对话: 芹芹说:“这只鳄鱼很大只!还有一只小鳄鱼。” 小鳄鱼?我顺着女儿的眼睛,仔细看看绘本《鳄鱼受伤了》一书的封面,明明只有一只啊!但我没有立即响应。 她接着说:“这只鳄鱼有多小呢?这么小!”她用小小的食指与拇指,迅速捏出约一公分的高度,眯着眼睛说。说完,仿佛做了结论似的,她又指着封面上的图:“那只应该是鳄鱼妈妈,不是鳄鱼爸爸。” 爸爸说:“应该也可能是鳄鱼爸爸吧!” 芹芹反问:“为什么?” 对,为什么呢?我要想一想。芹芹,当时两岁四个月,已经在想象小鳄鱼了。 当了妈妈后,我才开始留意阅读专注力对孩子的重要。比起一般的母亲,我是幸运的,早在怀孕前就接触到推广婴幼儿阅读的团体。因此,怀胎九个月总会念故事给肚子里的宝宝听。孩子出生后,怀抱着她说故事变成很自然的事,之后我也开始在各种政府或私人单位说故事给更多孩子听;甚至运用故事与年龄层大一点的孩子讨论、思考,引导他们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故事带领上各有不同,而这些孩子的母亲也常与我讨论孩子在阅读上遇到的困境。滋养我观念养分的老师,正是累积了近二十年说故事经验的蔡淑,她在新书《为孩子说故事:大声说给宝宝听》里提出:“找出身体里的小小孩,让孩子的阅读习惯在父母的怀抱中养成。” 是的,念故事最关键的就是大人愿意踏出第一步,用孩子的眼光、心情,欣赏图画书里的美好,再用温柔的声音大声念给孩子听;而培养阅读的过程里,孩子是否快乐,则来自家长秉持的正向心态与说故事时友善的引导技巧。蔡淑在书中将家长在亲子共读时所遇到的困难,以实战案例一一点破,鼓励用“温柔的坚持”,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耐心陪伴孩子一路成长,拍一张共读的照片、记录孩子不同阶段喜欢的书籍……这些温馨的记忆都是亲子间彼此陪伴最好的礼物。 当女儿开始慢慢脱离怀抱,我也开始念故事给更多孩子听,这时候关注的除了孩子的年龄,还有听故事的人数、所需要运用的方法与技巧。对正在牙牙学语、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重要的是要用声音演奏情节,随故事节奏做自然的肢体展现,丰富孩子聆听时的体验,也维持图画书里应传达的文学性。 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当一个老师,也没有想过原来当孩子的“大人”不是件简单的事。或者说,也许是因为我急着想当大人或老师,才觉得它困难。“每个人心中都有两只鳄鱼,一只收集有形的东西,一只收集感觉记忆,而这两种其实都是不能少的。”我学会用更开放的思维面对孩子,所以当我听到芹芹说绘本封面有一只小鳄鱼时,我没有立刻纠正她,反而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想象,甚至可以发展成一个小故事;至于那只究竟是鳄鱼爸爸还是鳄鱼妈妈,从儿童哲学的角度,应该能找到不同面向的观点,虽然不一定会有结论,却可以有更多可能性。 聆听不同的思考,是我成为“大人”后常提醒自己的,但最重要的是我必须蹲下来,学习不要当一个“大人”,才听得见孩子说话。 (摘自《阅读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