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扎根甘南30年的青稞专家刘梅金——
田间地头写论文 高原大地播良种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3年06月0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张成芳 马玉洁


  记者 张成芳 马玉洁

  春耕期间,她指导农户科学种粮。
  青稞熟了,她深入田间地头见证收成。
  她,一米六的个头,清瘦干练,话语不多。她精心呵护每一株绿色,用脚步丈量甘南大地,把收获的喜悦带到千家万户。
  她像一粒青稞种子,扎根甘南30多年,先后选育出11个甘青系列青稞品种,在甘南大面积示范推广。她主持完成的“甘南州优势农作物甘青系列青稞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项目在2017—2019年累计示范推广甘青8号、甘青9号6.09万亩,新增优质青稞473.19万公斤,新增青稞秸秆567.83万公斤,总增经济效益1646.66万元,新增纯收益1369.57万元。
  她就是甘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甘南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基础研究工作先进个人、“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个人、甘肃省优秀专家——刘梅金。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受海拔、光照、气候等影响,适合种植青稞。然而多年来,甘南州青稞种植品种混杂退化,田间管理粗放,农牧民每年都是广种薄收,产量低而不稳。
  刘梅金被这种情况深深地触动了。她说,“盛世中华,农业仍然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我要把所学的知识贡献给耕耘在甘南大地上的农牧民。”从1990年毕业开始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她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个春秋。
  习近平总书记说:“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农技人员就应该待在田间地头,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看到农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牧民的真实需求。刘梅金始终践行着这一朴素的想法。
  为了搞好选育工作,刘梅金在工作之余系统地自学作物育种、良种繁育、作物栽培等专业知识,仅自学笔记就有100多万字。
  工作中,刘梅金“五件宝”不离身:一顶草帽、一双运动鞋、一个挎包、一个水壶、一套工作服。每次一到地头,她就进入“忘我”的工作状态,仔细观察每一株青稞的长势,细心比较,详细记录,并现场开展技术培训。晚上,她不顾疲惫,加班加点,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汇总研究。
  搞农业工作经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甘南的天气,说变就变,刚刚还晴空万里,转瞬就乌云密布、漫天飞雪或是倾盆大雨。刘梅金和她的团队不分节假日认真及时进行田间观察记载,从播种到出苗再到收获及各种经济性状,及时讨论解决青稞生长期出现的问题;调查基本苗的时候,需要一行一行查,一个一个数,以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中耕锄草时,为及时疏松土壤,消灭杂草,防旱保墒,他们更是早出晚归,精心呵护试验地。
  搭配杂交组合的时候,为了保证最适宜的去雄和授粉时间,早晨的露水总是打湿了鞋袜衣裤,下午的骄阳毫不留情地暴晒着每一寸肌肤。尽管如此,刘梅金和她的团队每年搭配杂交组合70份左右,成功率达90%以上,为青稞新品种的选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