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扶贫车间鼓起群众致富“钱袋子”
——S10卓合高速一期工程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3年06月1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调整为


  记者 马云 通讯员 苏永祥

  S10卓合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州交通运输局党组把建立“扶贫车间”“扶贫夜校”作为公路建设项目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为全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能。
  卓尼县完冒镇的建档立卡户闫盖芳一家五口人靠种地为生,一年到头忙忙碌碌下来也就四五千元的收入,一家五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州交通运输局协调ZH08标积极对接,为闫盖芳提供了工作岗位。经过培训,闫盖芳成为该项目的一名安全员,每月拿到手的工资达到四千余元,一年下来能超过4万元。
  项目开工前,临潭县的宁成福从事快递工作,2020年5月到ZH04标临潭特大桥“扶贫车间”学习试验检测相关业务,经过培养,他顺利通过了试验检测助理工程师考试,成为了试验检测员,目前仍在临潭特大桥工地试验室从事试验检测工作,收入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送岗上门、就近就业”。就业“扶贫车间”为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也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助力地方贫困户在项目结束后能有一技之长,实现长效脱贫,州交通运输局结合实际在S10卓合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建立“扶贫车间”“扶贫夜校”,本着“精准建设、精准动员、精准培训、精准管理”的思路,灵活吸纳贫困务工群众,依托钢筋加工、小型混凝土构件预制等特色工程内容,由资深工程技术人员或从劳务队聘请高级技术工人组建讲师队伍,实行名师带徒授课、带徒生产,教授贫困群众职业技能,并根据培训及技能掌握情况分配作业工种,对带徒优秀的名师,项目给予师徒共同奖励。按照“一人一档”建立贫困人员档案,工资发放实行“一人一卡”制,并按照贫困人员长期、农闲、零散的务工需求,给他们安排合适的务工岗位,最大限度满足贫困人员务工需求,确保贫困人员“务工、顾家”两不误,收入有保障。
  ZH10标项目部投建的蔬菜大棚内,绿意盎然,西红柿、辣椒、黄瓜长势喜人。项目部在满足项目蔬菜自供需求的同时,还义务向当地村民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增加群众收入。项目部设置的公益阅览室和安全VR体验馆,定期为当地的小朋友开放,项目部员工为他们普及课外知识,收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S10卓合高速公路一期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州交通运输局督促协调施工单位开展地方贫困人员摸底排查工作,协调施工单位与驻地政府职能部门充分对接,准确掌握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及农村富余劳动力情况,确定吸纳人员。项目开工建设至今,累计吸纳当地劳动力1605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5名;累计建立扶贫车间12处,设立扶贫夜校(扶贫培训中心)12处,累计培训当地劳务人员1605名,累计发放当地劳务人员工资4367.43万元。累计吸纳当地设备632台/套,支付租赁费6664.76万元;累计采购当地碎石、砂等材料39939.83万元;累计采购当地农副产品547.69万元。直接带动当地经济效益近5.2亿元。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州交通运输局将原“扶贫车间”调整为“助力乡村振兴帮扶车间”,广泛吸纳当地劳动力参与项目建设,开展技能培训,优先租用当地机械设备﹑使用当地材料﹑农副产品等,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践行初心使命,积极解决项目沿线群众出行及农牧业生产通行不便的难题,在项目沿线增设多条农牧道,在ZH11标增设放牧通道(天桥)1座,对ZH10标尕日村进村硬化路线型进行设计优化,保障了村民便利出行、安全出行,解决了群众耕种收割难的问题,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