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最早对甘南的认识源自于我的一个姑姑,她当年在甘南参加国家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再教育活动,因此“甘南”这个地名在我幼小的心中扎下了根。 那时我住的地方十分偏僻,信息非常闭塞,唯一一条通往山外的土路不及两米宽,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那里真实的写照。大人们抽的烟都是自己种植的,找一张可以用来卷的纸都是非常不易的,所以每次姑姑来时,总会带来不多的一些《夏河报》后来便是《甘南报》和《甘南日报》,虽然这些报纸都是一码的黑色,印刷质量和现在有着天壤之别,但对我们来说如获至宝。 参加工作以后,接触的报纸更多了,但我依然会想起《甘南日报》那熟悉的内容和版面,给人一种可亲可敬的感觉,那时,我常常为读不到《甘南日报》而发愁。也不知怎么回事,我特别喜欢报纸,经常在报摊上购买报纸阅读,无意中在《甘肃工人报》上看到一篇《集报苦与乐》的文章,当时在我内心一石激起千层浪。经与编辑老师联系,知道了作者的地址,于是一下子结识了省内多位同行。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于1995年11月12日成立了“甘肃省收藏协会集报分会”省内天水、白银、甘南、酒泉等地报友50余人参加成立大会,大家显得非常高兴,互致问候并赠送报纸,当我再次见到《甘南日报》,就像见到失散多年的亲人,爱惜的不得了。 可仅凭一份《甘南日报》怎可能满足我的阅读需求呢!“断顿”的日子总是寂寞难耐,懒懒的躺在床上,整天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父母还以为生病了,非要拉我去看医生,我只得求助甘南报友,希望得到他的帮助,没想到他大力支持,源源不断的为我寄来不少《甘南日报》。我如数家珍,一张张阅读欣赏,亲眼目睹和见证了甘南及《甘南日报》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副刊“芳草地”和“羚城周末”上面刊登的美文似涓涓细流,长久地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中汲取的丰富养分,伴随我的成长。 每逢周末,我总是将一周收集到的报纸一字儿摆放在地上,畅游在报纸的海洋里乐此不疲。《甘南日报》犹如鹤立鸡群,从众多的报纸中脱颖而出,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把报纸读,全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直到肚子饿得“咕咕”叫了,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了报纸。报纸整天与我形影不离,成了我的灯下客、桌上餐。 看得久了,手就痒痒,重新拾捡起丢弃多年的纸笔,试着写了一篇“豆腐块”,没想到居然发表了,我信心倍增,常常挑灯夜战,先后创作发表了不少文章,散见于《甘肃日报》《兰州日报》等纸媒,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与此同时,我还把副刊上的美文剪下来,分门别类地粘贴在本子上,美其名曰:《报海拾贝》。闲暇之余,在一杯香茗的陪伴下,手捧一本《报海拾贝》就可度过快乐的一整天。好文章应该与大家分享,我把《甘南日报》和《报海拾贝》推荐给区图书馆和妇联,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我又因此结交了许多文朋诗友。我们经常抽空一起学习,探讨交流阅读写作心得与体会,谁写了新作都会拿出来,让大家提意见与建议,再修改投稿,文章的见报率得到显著提升。我由于成绩突出,被分别评为“最美读者”“最美家庭”“《中国青年报》银牌读者”。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宣传《甘南日报》发挥好二传手、再传手的作用,把《甘南日报》的美名叫得更响、传得更远。 2021年11月28日,《甘南日报》推出“喜迎党代会,回眸发展看蝶变”为主题的特刊,得知消息后,我急忙联系甘南报友孙昌岩。他说,全国各地报友电话都打爆了,目前正在托人寻找搜集。一时间“甘南纸贵”,我内心不由得忐忑不安,害怕期待落空。终于熬过几日,我再次联系孙先生,他回答说,手头还有几份,我好像捉住了救命的稻草,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帮忙寄一份。在我的软磨硬泡下,他终于松口,没几天便收到了我日思夜想的《甘南日报》。徐徐展开,一幅绚丽多彩的甘南画卷呈现眼前,令人耳目一新的版面,顿时让人心胸豁然开朗起来。编辑老师智慧奉献,版版精彩、期期妙不可言,全方位、多角度地把甘南发展变化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把这一精彩的时刻,永远的定格下来。 《甘南日报》以全新的视角、彩色的图片展现出甘南各族人民心系甘南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豪迈情怀和取得的突出成就,歌颂了不避艰险、躬身实干的追梦精神。2022年8月18日,《甘南日报》再次推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这十年”特刊,图文并茂地把甘南新时代十年的巨变呈现在读者面前。排版考究、印刷精美,彰显了编辑老师们超高的办报水平,同时也把甘南七县一市4.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态扬帆、绿色崛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的精彩蝶变,表现得淋漓尽致。 《甘南日报》经历了数次更名、改版,始终坚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立足当地、面向基层,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的宗旨,发展成为汉藏文报、手机报、电子报、网站等的融媒体矩阵,让《甘南日报》更加生机勃勃。 值此《甘南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仅以一个普通读者、受益人和收藏者的身份,衷心恭祝《甘南日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甘南的发展振兴书写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