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洁英
到广东江门工作之前,红树林对我来说是一个遥远且陌生的词汇。一次我坐船到上川岛,远远看到海边一片葱茏的植物,静静地立在水边,任一阵阵海浪冲刷着树根。当地人告诉我,那就是红树林。夕阳下,整片丛林弥漫着不可思议的静谧,从此我对红树林渐渐产生了兴趣。 从小在山区生活的我,对山上树林的幽静有着固执的偏爱。清晨朝露、午后蝉鸣、落日余晖,春涧新芽、夏日野果、秋冬薪柴,每一时、每一季都有不一样的余韵。但红树林这般的静谧却是没见过,那是海浪的低吟也掩不住的宁静。因此,在我的印象里,有红树林的地方就是一处宁静的港湾。 之后,每走进海边我总忍不住寻找红树林的踪影。远远望去,葱茏的树林上方一群白鹭低飞过去又折回来,那么活泼、那么自在,仿若在母亲面前嬉戏的孩子,又仿佛正在巡视领地的王者。 当海水退去,红树林的根便裸露出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泥泞里,小螃蟹快速地穿过浮枝爬进泥洞里;浅坑中,漂亮的贝类轻张着壳,愉快地吐着水泡。还有一群调皮的跳跳鱼,从这个坑蹦到那个坑,寻找着最舒适的窝……红树林悄悄落下几颗种子在泥泞中,等待着潮汐的洗礼。它们或者生存下来长成一片林,或者随着潮汐漂到大海中。这一片自由的天地,因有红树林的孕育,变得广阔无垠。 数年后,因工作关系我到广海镇烽火角查看人工造林成效。时值冬季,早已没了台风的踪影,但海风仍吹得人脸生疼。我们沿着小径穿过密密麻麻的秋茄树,到达树林的最外沿。那是一排排高大的无瓣海桑,任是它们如此高大、根如此牢固,仍有许多树枝倒下,残枝枯冷。回首远望,长堤里那一片农田却安宁祥和。这一刻我深刻领会到“海岸卫士”的内涵:没有这片红树林,哪有堤里的稻鱼丰收? 据资料记载,1986年广西沿海发生了近百年未遇的特大风暴潮,但是凡堤外分布有红树林的地方,海堤则不易被冲垮。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印度瑟纳尔索普渔村距离海岸仅几十米远的172户家庭却幸运地躲过了海啸袭击,原因就是这里的海岸上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红树林。近年来,台山每每遭受台风的正面袭击,都因广海烽火角的红树林发挥了保护作用,抵住了台风海浪的袭击,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侵蚀,没有发生海水倒灌现象。 由得想起“横屿之战”的故事。《明史·戚继光传》记载:“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戚继光取得了入闽抗倭的第一次胜利。没有人提及为此战作出巨大贡献的“草”是什么草,但我猜此草长在海边,能随取随用,还能填进滩涂以承载人马,极有可能就是红树林物种。无论是风暴的抵抗先锋,还是参与海战的辅助兵,红树林一直守护着海岸的安全。 站在广海烽火角的长堤上,远眺这片连绵葱绿的红树林,又有谁想过,曾有成千上万亩的红树林被砍伐、被破坏。风浪直击海岸,人们筑起了高高的海堤,然而海堤并不能完全抵御风暴的袭击。人们逐渐意识到红树林的重要作用,江门市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造林活动。保护行动一直持续到现在。透过留存的照片与工程档案,我仿佛看到人们在滩涂里弯腰插苗,看到海水冲刷后剩余不多的小苗在顽强生长…… 大自然的力量无人能与之抗衡,在风暴面前任何人类的活动都是渺小的。然而大自然也造就了红树林,让人类有了抵御灾害的力量。感谢秋茄,感谢桐花树,感谢白骨壤,感谢拉关木……感谢一切红树林物种,这是大自然对我们的厚爱! (摘自《中国自然资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