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肃加力打响戈壁设施农业“金名片”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3年07月2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准确


  (上接二版)
(六)守牢安全底线,如何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及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等领域显现出的风险隐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市场恢复缓慢,房地产企业和居民的信心和预期均有所不足。
  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等同比均有所下降。
  应对新现象新挑战,需要精准施策。
  推进“保交楼”是首要着力点。金融管理部门宣布延续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并延长“金融十六条”中两项政策适用期限至2024年12月31日;湖北省加大“保交楼”重点项目督导服务;陕西省强化机制保障,多方筹措资金,做好“资金拼盘”……
  提振住房消费是关键之举。降低利率、放松限购、补贴税费,各地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今年以来,已有100多个城市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
  “中国房地产行业不会形成系统性风险,但当前确实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态势,长期来看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表示。
  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
  当前,我国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的基础较为坚实,但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经营压力加大、区域风险集中等问题,尤其是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长期积累的风险水落石出。近期国际银行业接连发生风险事件,虽然对我国直接冲击很小,但也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机构整合、股权重构、市场退出……近年来我国在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案例,一些改革重组后的机构正在恢复造血功能,实现稳健经营。
  例如,近期多家中小银行公布2022年年报:中原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8%,四川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47%……
  2022年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完成对436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评级。结果显示,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压降近一半,现有高风险机构总资产占参评机构总资产的1.72%。10省市辖内无高风险机构。
  高风险机构数量和占比明显下降,但剩下的基本都是“硬骨头”,处置化险压力依然较大。
  持续推进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加强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监管;充分发挥行业保障基金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作用……一系列举措标本兼治,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近期,一些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引起市场对地方债风险的担忧。
  认识债务风险要放在财政整体运行的角度来观察。今年以来,伴随经济稳健复苏,财政收入增幅回稳向上,一季度绝大多数省份实现收入正增长。
  也要看到,疫情等因素带来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重点领域和刚性支出力度不减,地方财政运行仍将持续紧平衡趋势。
  坚持长短结合,债务风险“防护网”正在完善:强化法定债务监管,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综合治理……
  “我们督促有关地方切实承担主体责任,抓实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说,整体来看,我国财政状况健康、安全,为应对风险挑战留出足够空间。
  统筹发展和安全,才能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巨轮定能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壮阔的前程。(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近年来,甘肃立足河西走廊资源优势,坚持向戈壁要耕地、向节约要水源、向科技要产量、向光热要品质,加快探索一体化推进生态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和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努力让戈壁荒滩变成“金山银山”。甘肃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大量闲置的戈壁荒滩等非耕地资源,是发展戈壁设施农业的理想之地。全省已建成戈壁设施农业4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0亿元。下一步,甘肃将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延链条,全力实施好产业集群项目,不断擦亮戈壁设施农业“金名片”。
  甘肃始终坚持“保粮”底线,构建粮经协调格局。充分利用戈壁滩、砂石地、沙化地等非耕地资源,集成基质栽培、节水灌溉、品种改良、光热控制等现代技术,重构作物生长环境,突破了传统农业对水、土等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实现了“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在保障农民群众收入增加的前提下,腾出大量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不仅解决了粮菜争地矛盾,也为同步丰富“米袋子”和“菜篮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甘肃坚持“生态”优先,构建绿色发展体系。成功研发推广无立柱、跨度大、便于机械化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的新型日光温室和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的栽培基质,已建成基质发酵厂12家,年生产优质栽培基质超过200万立方米。通过“大田节水、设施蓄水、节约用水”满足戈壁设施农业生产,集成配套水肥一体、熊蜂授粉、绿色防控、减肥减药等绿色提质增效技术。以水肥一体化为主的节水节肥技术应用率达98%以上,戈壁温室单茬亩均用水约400立方米,较大田节水40%以上、节肥30%以上。
  甘肃坚持“联农”导向,构建高效增收模式。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戈壁设施农业,成功引进山东水发、神农菇业、怡泉新禾等一批龙头企业,为戈壁设施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快构建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方式,探索戈壁设施农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让农户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据统计,地处河西走廊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的15个县区、58个乡镇的20多万农户通过发展蔬菜和相关产业,每年增收20亿元以上,戈壁设施农业已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撑。
  甘肃坚持“集群”发展,构建规模组团优势。2021年,甘肃以戈壁设施农业为主导产业,成功申报创建国家设施蔬菜产业集群项目,持续强化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等全链条多环节,近两年集中建成蔬菜育种中心7个、千亩以上生产基地28个、各类加工等生产线11条;培育唱响了“酒泉味道”“戈壁雪润”“阳关葡萄”等一批品牌,助推“甘味”品牌连续两年蝉联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首。河西地区戈壁蔬菜、瓜果远销北上广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市场。
  甘肃坚持“多元”投入,构建新型融资机制。2017年以来,省市县各级财政累计投入35.7亿元,通过政府补贴、贷款贴息、作价入股、发行债券等多元融资模式,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超过200亿元,为戈壁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据每日甘肃网)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