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寻找生命的源头活水
——读王小忠散文集《洮河源笔记》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3年08月3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赵芝


  倘若有一天我的阳台上长满来自源头的青草时,我一定会想起源头活水。也希望源头活水的清澈,时刻涤荡那颗因奔波而疲惫了的心”。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一股灵动的源头活水——滋养灵魂,启迪智慧,激发我们心中对生活的爱意。甘南本土作家王小忠的散文集《洮河源笔记》,就是这样一部思想深邃、情感厚重、充满人文情怀的作品,作者以优美细腻的文笔,全景式呈现了甘南洮河流域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并对洮河沿岸社会变迁有深入描叙和深切反思,不断传达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有着真实体验和独到感悟。
  洮河是黄河上游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县西倾山东麓,自碌曲县西部流入甘南。洮河在甘南境内支流众多,分别流经碌曲、临潭、卓尼、夏河、合作、迭部境内,可以说,洮河就是滋养甘南这片沃土的源头活水。洮河的存在,让无垠的草原多了几分灵动,使巍峨的山峰增了一些柔媚,给寂静的高原添了几许温婉。
  2023年4月20日,第四届三毛散文奖颁奖典礼在三毛的故乡浙江定海举行,甘南作家王小忠凭借散文集《洮河源笔记》获得三毛散文奖。王小忠是土生土长的作家,他多年笔耕不辍,成为甘南最年轻的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他出版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多部,曾获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奖、黄河文学奖、首届《红豆》年度文学小说奖、《莽原》年度“非虚构”文学奖等各类文学奖,《朔方》双年文学奖等,是甘南文坛,乃至甘肃文坛里一颗耀眼的启明星。
  《洮河源笔记》收录了王小忠在卓尼县刀告乡龙多村驻村期间所写的8篇散文。驻村帮扶的两年多时间里,作者带着对故土的热爱和对乡村未来发展的思考,开启了关于洮河沿岸民生、民风、民俗之调查,并用纯朴真诚的文字记录了他在行走洮河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洮河沿岸人民生活和思想发生的巨大变化。在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撞击中,洮河沿岸的亲人们跌跌撞撞、起起伏伏、斗志昂扬的涌入时代变迁的潮流中,奋勇前行。
  书中收录的几篇文章,都不约而同地把主人公设定为我们身边的小人物,不论是《祥云》里的母亲,《光阴下》逐渐迷失的陈木匠,《洮河石花鱼》里迷恋故土的胡广义,《坡上人家》里向命运屈服的有才,《大棚蔬菜》里看守大棚的安才让,《风过车巴河》里讲故事的苏奴东智,还是《三条河流》里经营藏家乐的扎西,都是红尘中的平凡人物。而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在这些平凡人物的脚下。在作者不动声色、极力内敛的叙述下,这些人物丰盈立体,鲜活生动。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他们就像一颗颗不起眼的小水滴一样无声无息,却怀怜悯着之心,尽心尽力生活着,哪怕生活的艰难坎坷一次又一次无情袭来,他们却依然真情实意地奔忙着。读他们的故事,或似静水深流,或像长河浩荡,或如汪洋恣意,给人一种直击内心的力量。
  带着洮河两岸泥土的芳香一路走来,在文学的田野里不断寻找一处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那是人们内心深处对生活的一份坚守,如同《三条河流》里的扎西。研究生毕业后,扎西放弃进城工作的机会,一心扑在改变家乡面貌的计划中,带领全村人一起积极创建经济实体,增收致富。在藏家乐创办的过程中,扎西和父亲的想法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就是传统观念与新思想理念的冲击。幸运的是,扎西凭借求新求变的大胆设想和政府的扶持,紧紧抓住了夹缝里生存的机遇,将举步维艰的藏家乐打造成美丽安静的世外桃源,成功探寻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文中一边是对敢想敢干的热血青年的赞许,一边是对三条河流交汇之处风光旖旎的描绘,人景相得益彰,作者其实在试图用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每个人都会经历风雨的洗礼,在锻炼和磨砺中不断成长,重新认识自我,活出自我,坚守自我。
  作者在洮河沿岸不断地行走中,触寻到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事,而这些人、这些事,正是他创作的源头。与其说作者在行走中探寻对洮河沿岸不断失去的传统和文化,不如说他在寻找一个保持自己内心坚守的支点。正如他所说:“倘若有一天我的阳台上长满来自源头的青草时,我一定会想起源头活水。也希望源头活水的清澈,时刻涤荡那颗因奔波而疲惫了的心”。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