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玛曲讯 (记者 刘晋 王丽 杨浩) 近年来,玛曲县聚焦生态旅游强县目标,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大责任,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在持续推动生态旅游提档升级上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本土旅游资源,做精做特做优旅游文章,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以生态旅游为基底的富民兴县产业逐步迈上快速发展轨道。 立足资源优势,做强生态旅游品牌。玛曲县抢抓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开展“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充分挖掘“黄河首曲、草原观光、民歌弹唱、赛马之乡、民俗文化”五大品牌资源,以自助体验、节会助推、文化带动等为核心的多元化旅游架构成型。深入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坚持以游牧文化为魂、以草原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牧业为基的价值取向,突出富裕乡民、提升乡貌、留住乡愁、文明乡风的衡量标准,建成“首曲驿站”“湿地驿站”“河曲驿站”等特色生态旅游小镇,形成多点支撑、全域延伸的乡村旅游格局。深度挖掘玛曲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绘就特色化、差异化、规范化的文化旅游标杆村。全面加快景区建设步伐,阿万仓湿地景区成功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逐步转化为生态旅游发展优势,并已经步入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立足地理优势,做强生态旅游规划。充分发挥甘青川三省结合部有利位置,探索创新“旅游+”、“生态+”等模式,扎实推进旅游标杆村、旅游专业村和星级民宿牧家乐建设工作,大力探索“景区管委会+旅游开发公司”运营模式,编制了由藏族风情游、湿地生态游、草原风光游、红色精品游、气象气候游的可行性规划,成立了玛曲景区管理委员会,先后制定《玛曲县旅游业“十四五”规划》《玛曲县全域旅游重点景区发展规划》《四省藏区交界地区旅游业协同发展规划》《文化旅游标杆村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规划》《玛曲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战略目标,与时俱进地提出“全域、全时、多元”创建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对示范区进行整体规划、综合管理、一体化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生态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发展,使旅游业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构建起科学健康的新型生态旅游发展格局。 立足民俗优势,做强生态旅游产业。以“民俗文化搭台、生态旅游唱戏”的方式,立足本土文化风情,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加大非遗项目申报和保护力度,成功申报“龙头琴演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紧抓格萨尔赛马节、民间弹唱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和节庆机遇,大力弘扬黄河流域文化系列(古生物化石)、游牧文化、民俗文化、格萨尔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切实填补文化短板。加快推进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旅游产品,积极引导和扶持一批优质的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主体,在县城各大超市、首曲驿站、河曲驿站、湿地驿站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设立旅游商品和民俗文化纪念品专卖点,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特色化、优质化、效益化发展,逐渐探索形成了适合该县发展之路,既保护生态,又促进增收,形成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生态旅游为基底的富民兴县产业。 立足风光优势,做强生态旅游宣传。玛曲充分利用自然美景和草原风光,加大对“天下黄河第一弯”“中国赛马之乡”“格萨尔发祥地”“藏民族弹唱故里”“世界最美湿地草场”五大文化品牌的对外宣传力度,着力构建黄河首曲草原生态旅游目的地。高质量举办格萨尔赛马节和西梅朵塘旅游文化艺术节,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将玛曲生态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到全国各地。同时,玛曲县在生态旅游业上逐步探索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星级酒店、文创产品、旅游厕所、标识标牌、自驾车营地、旅游环线观景台等,“藏家乐”“牧家乐”等极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服务质量大幅提高,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还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一线增加了牧民群众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