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艳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家乡的面貌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常常听长辈说“这一辈真是生在了一个好时代”。 “咣”!天还没有亮,睡梦中传来铁桶和地面撞击的一阵响声,这是母亲又要去泉上担水了。去瓦窑泉的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一到冬天,落一场雪,道路湿滑,满满一桶水,到家时可能只剩三分之二,不摔跤已经是幸事。来来回回,春夏秋冬,不辞辛苦,仿佛是母亲每日的功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根扁担被时光和烟火侵袭得开裂、泛黄,一根扁担藏着母亲的风霜,藏着岁月的变迁,藏着一代人与一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如今,家里的扁担,已经存放在库房里,积满灰尘。自来水进了门,进了院,不用再因洗脸时多倒了一点水而受到斥责,不用再因洗衣服时水不够用而感到为难。水龙头一打开,清澈的水倾泻而出,朵朵水花晶莹可爱,用它浇出来的花正开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而现在母亲早起,不再是为了去挑水,而是和邻居们结伴去清扫村子里的街道。 从前,一双泥靴,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下雨下雪时,到处都有它的身影。那时,村里还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鞋泥”是最真实的写照。雨水稍大些,直接就是一条泥浆河,上学时深受其扰。一次,功课没有完成,我被老师留校,等回家时天色已晚,因没有看清路,摔了一跤,继而又一瘸一拐地忍痛摸黑回家。到家时,才发现裤子破了个洞。心想,如果当时有个手电筒,或者一盏灯,想必也不会如此吧。 而今,家里的泥靴也不知堆在那个角落了,早已淡出了我的视线,从泥巴路到砂砾路,再到水泥路,下雨下雪,干干净净,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两脚泥,一身土。看着家门口的那条路,感觉万分熟悉,是在哪里见过呢?大概是无数次梦里的那条路。 “电棒”这个词,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记得。儿时家里要是有一个手电筒,那可自豪了,就像赵本山小品里所说的“家里还有一样家用电器,手电筒嘛”。电棒就是手电筒,那个时候的手电筒是夜晚出行的必备物品,类似于话筒样式,里面装着两节电池,开关一推,顿时将黑暗驱散。冬天的早上,天亮得很迟,一出门伸手不见五指。上学路上,有条件的同学就会打着手电筒,没有的就只能摸黑或者蹭一蹭别人的光。 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电棒”了,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路灯,似繁星点点,连接成两条光带,早晚都在规定的时间段按时亮起,回家的路不再是黑漆漆地一片。 人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明亮的路灯,宽敞的广场,漂亮的绿化,干净的街道……现在乡里人,也敢和城里人比一比,争一争了—— 你们城里有啥好的,我们乡里才“讲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