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具有神奇的作用。 孩子往往会长成父母“期待”的样子,即父母的语言所描述的样子。 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在一点一滴塑造孩子未来的模样。 会说话的父母明白语言中的“明示”和“暗示”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因此,你对孩子说的话可能会表现出和你认为的不一样的内容。 如当你表扬孩子成绩好时,你可能向孩子传达的是“只有好成绩才值得表扬”。 你为了关心孩子,告诉孩子“爸爸替你做”的时候,你其实在告诉孩子“以你的能力,你做不了这件事”。 所以,父母一定要知道,你给孩子“到底说了什么”。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的心理营养 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在意并强调的东西会成为孩子的观念”。 父母的积极语言会向孩子传递父母的绵绵爱意和脉脉关心,而不恰当的语言会对孩子性格养成和行为习惯造成负面影响。 有的父母认为,教育就是“批评”,还有的父母不敢表扬孩子。可孩子体会不到你的“画外音”。 你的语言里充满“营养”,孩子就会茁壮成长,你的语言里包含了“毒药”,孩子就会被伤害。 高明的父母用语言的艺术塑造孩子 1.多用鼓励语言,帮助孩子鼓起勇气。 鼓励孩子要把握好客观、适度的原则。 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而鼓励,结果孩子可能无法受到激励,反而更沮丧,更没有信心。 2.善用赞赏语言,激发孩子动力。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最希望获得的是他人的关注、认可、尊重。 当孩子的品格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由衷欣赏的时候,他会觉得“我可以”“我能行”,增强对生命、生活和世界的热爱。 3.巧用表扬语言,增加孩子自我效能。 表扬会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但如果滥用表扬,等于时时刻刻在评价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与束缚。表扬虽好,也要巧用。 4.精用批评语言,避免孩子产生挫败感。 批评在孩子的成长中必不可少,没有不犯错的孩子,而有些错误必须得到纠正。 恰当的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对事不对人;批评要强调规则;不要揪住不放。 基于以上,请家长们把握好语言艺术。教育孩子时,做到语言客观适度,有理有节。 一个经常接收到父母良性话语的孩子,往往更有自信,更具活力。 (摘自学习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