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父母如何对症下药?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4年01月1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时,家长通常会认为是孩子不争气,急于改变孩子,改变不了就失望和焦虑。殊不知,很多时候,孩子的畏难行为都是长期以来养育方式不当的结果。所以,孩子遇事不愿意迎难而上时,家长不妨排查一下自己养育方面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

赏识教育不当引发的畏难行为

  时下随着赏识教育越来越流行,很多家长都会不失时机地赞美孩子,以求滋养孩子的自尊自信,然而,如何赞美孩子是有学问的,如果赞美不当,很容易适得其反。最容易引发畏难行为的赞美,一种是赞美的语言太笼统、抽象,即动不动就夸孩子“你真棒”(而非具体地赞美孩子的某个行为),经常在这样的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习惯追求外部的认可,并为了保持自己“你真棒”的形象而拒绝面对困难。另一种赞美的误区,是孩子做出什么成绩后,赞美孩子天赋聪明而非孩子的努力,这样的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也容易为了维护自身的聪明形象,拒绝尝试可能引起失败的事情。
  家长平时在赞美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巧,千万不要太笼统、抽象和夸张,尽量不要用评价性的语言,直接描述看到的进步即可。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后把玩具都收起来了,妈妈想赞美这个归位习惯,与其泛泛地说“你真棒”,不如更具体地说:“妈妈发现地上的玩具都不见了,感觉真清爽。”这类赞美,才容易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进而积累自尊自信,而不必为了维护“你真棒”的形象拈轻怕重。当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与其夸孩子“你真聪明”,不如对孩子说:“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妈妈真为你骄傲!”当孩子看到努力的力量后,就更容易去挑战、去尝试,而不会太在意尝试和挑战的后果。

有条件的爱引发的畏难行为

  有的家长,尽管内心很爱孩子,却对孩子缺乏充分的接纳,孩子表现好了,就对孩子各种夸奖和疼爱,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了,就忍不住批评甚至讽刺、责骂,还动不动拿孩子的短处跟其他孩子的长处比。这样的教育行为,很容易让孩子认为:“爸爸妈妈爱的是表现很棒、做事成功的我,一旦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们就不爱我了。”整天心怀这样的顾虑,困难面前,孩子自然会有点畏首畏尾,因为害怕爸爸妈妈失望的样子,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嫌弃。
  日常养育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充分地接纳孩子,无条件地爱孩子,不要动不动就拿孩子跟别人比较,孩子才能确信无论自己是什么样子,都是爸爸妈妈最爱的那个宝贝。这样,孩子才有充分的安全感去面对困难,敢于尝试,因为孩子知道即使自己尝试失败了,爸爸妈妈依然会爱自己、支持自己。

包办代替过多引发的畏难行为

  有时候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是因为家长在养育过程中包办代替过多,孩子只要遇到一些问题,家长就赶紧冲上来帮助解决了。这样一来,一方面孩子缺乏在独立应对困难中增强心理承受力的体验,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望而却步就在所难免;另一方面,由于凡事都不必自己动手,孩子就会缺乏积累各种生活技能的机会,一旦遇到需要相应技能的活动,发怵、退缩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孩子平时没有“练兵”的机会,临阵时望而却步,父母的板子就不能打在孩子身上,而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像一篇很流行的文章说的那样,“你不能剪断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
  家长平时就要注意逐步放手,让孩子独立做事。其实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自然的行为技能学习过程,都是发展其独立自主能力的机会,比如孩子希望自己独立吃饭时,可能一开始老是把饭粒掉出来,孩子学习自己穿衣服时,可能扣子老是扣不上……遇到这些情况,家长应该让孩子自然地去摸索着解决,因为这其实是孩子不断学习独立面对成长挑战的过程,这样的过程经历得越多,孩子的抗挫折力就越强,应对困难的本领也就积累得越多。
  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不求助,家长最好不要主动上去帮忙;即使孩子主动求助,家长也可以在给予情感支持的同时,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或者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当孩子有了点滴进步时,家长也要及时予以鼓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积累面对困难的信心。
  总之,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家长其实有很大的责任。只有认清其中的因果关系,对症下药,改变养育的方式,孩子的情况才有希望慢慢改善。
               (摘自《父母必读》)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