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数字报
2025年05月01日

非遗“熔炉”炼就振兴新力

02版  2025年05月01日   来源:

  ◎实习记者 田晓龙

 

  千年铜火不熄,非遗技艺生金。在甘肃省临潭县,传承六百余年的铜器锻制技艺,正以非遗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新图景。当地通过“文化铸魂+产业赋能”双轮驱动,让錾刻声里的古老智慧与现代产业碰撞出致富火花,铺就一条“技艺传薪火,指尖聚财富”的增收之路。

  临潭铜器制作历史悠久,其技艺融合了江淮文化与高原特色,以精湛的錾刻、铸造工艺闻名。被评为“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的双龙民族工艺铜器加工有限责任公司自2017年成立以来,依托“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将分散的个体工匠整合为规模化生产链。通过引入现代设备与工艺改良,公司打造出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实用性相结合的铜器产品,如铜锅、铜壶、香炉等,远销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同时,双龙公司还设立“扶贫车间”,优先吸纳残疾人、低保户和留守妇女,通过技能培训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结对帮扶城关镇教场村脱贫户99户500余人;吸纳城关镇教场村等五个村的集体经济入股资金235万元,每年发放分红资金27.6万元。截至目前,已带动27名脱贫户,10名残疾人稳定就业;帮助20多户农户发展铜器制作相关产业,实现产业带动群众增收290多万元。

  铜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和学习机会,也浸润着文化根系。走进车间,城关镇教场村的村民马秀兰正仔细打磨手中的铜壶,作为“公司+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模式的受益者,她在公司务工月收入3000元,还通过村集体入股获得分红。

  像贾双龙这样的非遗传承者们,始终怀揣着对铜艺技艺的赤诚热爱,在岁月长河中默默坚守。他们见证并推动着铜艺从家庭作坊的单打独斗,迈向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从传统工艺的固守传承,到现代文创的创新融合。这一蜕变的背后,折射出甘南非遗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成为甘南非遗产业助力乡村发展的鲜活注脚。

手机扫描打开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