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芳芳 夏莹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呈现显著年轻化趋势,35岁以下患者占比已从10年前的3%升至13%。部分三甲医院统计数据显示,30岁以下患者年增幅达15%。对于年轻人来说,要如何预防和应对心梗的突然来袭呢?
误区1:体检正常就说明心脏安全。很多年轻人对体检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常规体检(如心电图、血压及血脂检测)正常就代表心脏没有问题。实际上,一些早期或潜在的心脏病变无法通过常规体检检出。例如,冠状动脉狭窄不足50%时,心电图可能完全正常;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心梗风险只有在剧烈运动或极端压力下才会暴露;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会持续损害心脏,但部分体检指标(如胆固醇)可能在短期内仍显示正常,年轻人切不可掉以轻心。
误区2:没有胸痛就不是心梗。很多人认为,心梗发作就像影视剧中演的那样,疼得捶胸顿足、大声呻吟。实际上,心梗症状分为典型和不典型两类。典型症状包括剧烈、压榨性胸痛,以及恶心、呕吐、周身湿冷、心悸、呼吸困难、濒死感等伴随症状。但约40%的心梗患者会表现为牙痛、胃痛、左臂酸胀、后背痛等非典型症状,尤其是年轻患者,容易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误区3:健身达人心脏强。很多年轻人喜欢通过健身、极端饮食等方式来塑造肌肉线条,殊不知,这样做可能诱发慢性疲劳综合征,造成免疫系统持续激活,反而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心脏、肾脏负担,甚至会加速血管的粥样硬化。
误区4:偶尔醉酒无妨。很多年轻人因为工作应酬,时常会有饭局、酒局,自认为醉酒一两次没什么影响,身体是可以承受的。但实际上,酒精对人体的伤害并不存在“安全阈值”,尤其是心脏,一次醉酒就会让心脏负荷增加20%~30%。
代谢综合征患者。腹型肥胖者,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高血压前期人群,日常血压波动于130~139/85~89毫米汞柱;空腹血糖受损者,即空腹血糖在6.1~6.9毫摩尔/升波动;血脂异常人群,包括甘油三酯超过1.7毫摩尔/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较低,即男性低于1毫摩尔/升,女性低于1.3毫摩尔/升。
吸烟饮酒者。烟草中的尼古丁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炎症反应、血管痉挛甚至微循环障碍等,建议长期吸烟者尽早戒烟,尤其是日均吸烟10支以上、烟龄5年以上的人群。每周超量饮酒3次以上,可能诱发房颤,或血栓脱落堵塞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缺血。
身体和精神压力大者。经常熬夜、加班,容易导致身体内儿茶酚胺分泌过量,诱发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前区缺血疼痛;健身爱好者如果长期进行超负荷的无氧运动,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会使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增加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易损性,进而导致心梗风险升高。
冠状动脉先天异常者。心肌桥(冠状动脉埋于心肌内)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缺陷,这类患者剧烈运动时,心肌会挤压血管,导致心肌缺血,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
免疫性疾病患者。例如儿童时期患川崎病,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容易诱发心梗。
心梗的黄金急救时间通常是发病2小时内,每延误1分钟,就会增加心肌坏死的风险。年轻人心梗的症状大多不典型,容易延误就诊,因此更需要掌握快速识别和救治的方法,以免错过时机。
当出现持续15分钟以上的压迫性胸痛或后背放射性疼痛,休息不能缓解,还伴随周身冷汗、恶心呕吐、濒死感等情况时,应停止活动,卧位休息,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若无阿司匹林过敏史、近期活动性消化道出血病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应立即嚼服300毫克阿司匹林,这样可以快速、强效地抗血小板聚集,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如果独自在家,应把家门打开,以免救治人员无法进入。禁止强行忍痛工作,禁止自行驾车前往医院就医,以免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
如今,心梗早已撕掉了“老年病”的标签,年轻人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心梗的发生。
健康饮食。年轻人要少点外卖,减少含糖饮料、甜食的摄入,控制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克;不要滥用蛋白粉以及各种营养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保持均衡的饮食模式。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跑步等;适量增加力量训练,以强健肌肉和骨骼;避免久坐,每工作学习40分钟就要站立、行走一会儿,或在椅子上做一些肢体活动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
戒烟限酒。应完全戒烟,避免二手烟,必要时到戒烟门诊寻求帮助。不要酗酒,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2标准杯(1标准杯大约相当于10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标准杯。
管理压力。年轻人要避免熬夜工作、追剧或玩游戏,每日保证7~9小时高质量睡眠。压力过大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方法缓解情绪。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水平,25岁起,每年除常规体检外,还需增加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超声检查,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了解家族史。了解家人是否存在明确的心血管疾病,必要时咨询医生,并提早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