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挖洞”的足迹遍及附近的公园,我挖过的洞也遍布各个公园的角落。朋友和邻居们甚至送了我一个外号,叫“挖洞少年”。当时的挖洞少年为什么那么快乐呢?
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挖洞。
我蹲在公园的沙地上,一心一意地挖着拳头大小的洞,一直挖到有手肘那么深才肯罢休。
刚开始挖洞的时候,沙子很软,很容易挖。等挖到手肘左右的深度时,沙子就会突然变得又硬又凉,而且散发着一股独特的腥味。对小时候的我而言,从这个深度开始,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了。与我年龄相仿的朋友们,谁都没有挖到过这个深度。这就意味着,接下来的一切探索都将刻上我自己的烙印。一想到这里,我兴奋得眼睛都闪闪发光,挖得也更起劲了。在挖的时候,我偶尔会碰到些奇怪的硬东西,然后像发现了宝物一样高兴地把它们掘出地面。有时候会发现一个小铁锹,有时候会发现玩具的一块碎片,有一次甚至还发现了一枚五十日元的硬币,这在当时还是很值钱的。直到现在,那枚硬币还放在我桌子的抽屉里。我把自己在挖洞时发现的东西全部当成珍宝放在一个箱子里。将这些宝贝从洞里掘出来,再去掉包裹在它们身上的沙子,这就是我儿时最大的乐趣。
我“挖洞”的足迹遍及附近的公园,我挖过的洞也遍布各个公园的角落。朋友和邻居们甚至送了我一个外号,叫“挖洞少年”。当时的挖洞少年为什么那么快乐呢?现在想来,那也许是因为,儿时的我始终满心期待着通过深挖一处来发现未知的宝藏吧。对我来说,这种探秘未知宝藏的活动比在点心店抽签还令人激动。深挖一处,这对我来说既是游戏,也是学习。即使我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看到公园的沙场还是很想过去挖洞,仍然对那沙土下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再挖深点,再挖深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一直都是以这种想法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快乐、好奇心的,这和小时候的我相比一点都没变。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力量向深处挖掘,一直挖到那个再也无法继续深入的边界为止。
我最近在“挖掘”古埃及时代末期的历史。一年前的某一天,我有幸与《救世簿》的编者末盛千枝子有过一次谈话。末盛千枝子告诉我,世界上第一座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就是在古埃及时代建成的。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我长期从事与书籍有关的工作,所以比常人更加痴迷于自己未知之书的历史。于是,我立刻开始搜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相关资料。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古埃及神秘思想和人类高度文明的象征,它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坐落于埃及尼罗河边的一座河口城市——亚历山大。据说,其藏书数量多达七十万卷,为许多古希腊时代的代表性知识分子提供了知识源泉。然而,亚历山大图书馆却毁于此后的战争和历史混乱之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亚历山大图书馆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位图书管理员,还拥有一部多达一百二十卷的藏书目录,名为《皮纳克斯》。这部藏书目录具有当时最优秀的图书检索功能。
令人震惊的是,在制作容纳了七十万卷书的检索目录时,亚历山大图书馆将每一部书中的内容都进行了整理,甚至开发出了一个凌驾于现今谷歌和雅虎之上的智能搜索引擎程序,将这座汇集了埃及文明智慧的“头脑”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实用系统。
为了了解亚历山大图书馆,我开始学习历史。我通读了所有相关的文献资料,这就像小时候刚开始挖洞一样,当“挖到了胳膊肘左右的深度”时,我还是会遇到一个千难万难的“硬土层”,无论如何也“挖”不下去。为什么?因为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相关的记载留存下来的非常少。譬如,那部气势恢宏的藏书目录《皮纳克斯》究竟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当时的检索系统是什么样子?如今,即使找遍全世界,也很难找到与这些问题相关的蛛丝马迹了。
由美国研究者发起的“亚历山大项目”的研究方法,克服了科学或考古学的研究局限性,并开始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我对这一契机深感吃惊。这些研究人员在美国著名灵能者埃德加·凯西留下的文件当中发现了关于古代亚历山大的记述。“亚历山大项目”致力于将全世界的优秀灵能者都召集到现在的亚历山大市,以期解开亚历山大图书馆之谜。据说,某家世界性的企业正在出资支持着这一庞大项目的推进。
直到写完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诞生故事,我的“挖洞”之旅也仍未结束。我认为,“皮纳克斯”搜索系统是世界性的奥秘之一。为了不被美国人的“亚历山大项目”抢先一步,我现在仍然朝着真相所在之处不断挖掘着。
(摘自《就是玩儿》)